在化工生產中,催化劑就像“效率加速器”——但傳統催化劑往往只能利用少量金屬原子,大部分金屬以顆粒形式“躺平”。單原子催化劑(SACs)則讓金屬原子“單打獨斗”,理論上能100%利用金屬,但最大的難題是:這些“獨行俠”太活潑,容易聚集成團,失去催化優勢。近日,我國南京工業大學團隊找到一種“鎖原子”的新招:利用納米級的“小房間”(納米限域環境),成功制備出高穩定性的鋯單原子催化劑,其催化酯化反應的產率比傳統方法高出2倍多。

單原子催化劑的“成長煩惱”:原子太“皮”,容易“抱團”
單原子催化劑的魅力在于“原子級分散”——每個金屬原子都是獨立的活性中心,催化效率遠超傳統顆粒催化劑。但金屬原子就像一群好動的孩子,若沒有“約束”,很容易聚集成團,變成普通金屬顆粒,催化性能直線下降。傳統制備方法要么需要高溫高壓、步驟繁瑣,要么無法有效阻止原子團聚,限制了單原子催化劑的大規模應用。

納米“小房間”:給鋯原子造個“專屬單間”
團隊的靈感來自一種叫SBA-15的介孔二氧化硅材料。這種材料有規則的納米級孔道,像一塊“納米海綿”。但更關鍵的是,當SBA-15還保留模板劑(一種輔助形成孔道的物質)時,模板劑和二氧化硅壁之間會形成納米級的“小房間”(納米限域環境)。團隊將鋯前驅體(含鋯的化合物)通過簡單研磨塞進這些“小房間”,再高溫煅燒——模板劑被燒掉,鋯原子被牢牢“釘”在二氧化硅壁上,形成穩定的單原子結構。

實驗結果:產率從19.8%飆升到63.3%
為驗證效果,團隊選擇了一個典型的酯化反應——醋酸與苯甲醇反應生成苯乙酸芐酯(一種常用于化妝品和食品的茉莉花香味香料)。結果令人驚喜:用納米限域環境制備的鋯單原子催化劑(Zr?@TOS),產率高達63.3%;而用傳統方法(直接在無模板劑的二氧化硅上負載鋯)得到的催化劑(Zr@TFS),產率僅19.8%。更難得的是,重復使用5次后,Zr?@TOS的催化性能幾乎不變,鋯原子也沒有團聚成顆粒。

秘密武器:“小房間”+“錨點”雙保險
為什么納米限域環境能“鎖住”鋯原子?團隊通過實驗和理論計算發現了兩個關鍵:
一是納米“小房間”的物理約束。就像把好動的孩子關進獨立小房間,鋯前驅體被限制在納米空間內,無法自由移動,從源頭上避免了團聚。
二是二氧化硅壁上的“錨點”——硅羥基(Si-OH)。這些“錨點”像鉤子,能與鋯原子形成穩定的Zr-O-Si結構,就像用四根“繩子”把鋯原子綁在墻上,確保其分散性和穩定性。

未來:給更多金屬原子“建房子”
目前,團隊已證實這種方法能高效制備鋯單原子催化劑,未來還可能推廣到鎳、鈷等其他金屬。單原子催化劑在藥物合成、燃料生產等領域有廣泛應用,這種更簡單、高效的制備方法,有望推動單原子催化劑從實驗室走向工業應用。

從“管不住”到“鎖得牢”,從“低效”到“高產”,納米限域環境就像給單原子催化劑造了間“安全屋”。或許不久的將來,這種“小房間”里的催化技術,會為化工生產帶來更綠色、更高效的新可能。

來源: 化學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