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強調“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村(社區)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居民生活交往的核心場所,也是構成安全體系建設的“最后一公里”和安全文化落地的神經末梢。其建設成效直接關乎國家安全治理體系的根基穩固。伴隨人類社會步入風險時代,村(社區)各類安全隱患也相應增多。因此,加強村(社區)安全文化建設,既是提升居民風險防范意識與自救互救能力的關鍵抓手,更是構建平安社區、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石。
一、村(社區)在安全文化建設中的獨特地位
(一)社會安全治理的基底
村(社區)是社會的細胞,是人們生活的基本場所,承載著絕大多數人口的日常活動。無論是城市社區還是農村村落,都聚集著不同年齡、性別、職業的人群,涵蓋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在這里,人們的衣食住行、人際交往、生產活動等都與安全息息相關。因此,村(社區)的安全狀況是整個社會安全狀況的縮影,抓好村(社區)安全文化建設,就等于抓住了社會安全的基礎環節。同時,從系統論視角看,國家安全文化體系是由"國家-省-市-縣-鄉-村(社區)"構成的六級系統,村(社區)作為最基礎單元,其安全文化成熟度對整個系統具有"根基性"影響,這種"基底強化效應"遠高于高層級治理措施。
(二)安全文化傳播的第一站
村(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是安全文化傳播的"第一站"與核心樞紐。家庭作為村(社區)的細胞單元,天然承擔著安全文化啟蒙的重要使命。長輩在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構成了兒童接受安全教育的"第一課堂",這種代際傳遞機制,使安全文化如同基因般在家庭內部延續,形成持久的文化生命力。村(社區)這種基于熟人社會的傳播模式,以情感共鳴消解說教感,以生活場景增強代入感,使安全文化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更為重要的是,村(社區)的安全文化傳播具有顯著的"漣漪效應",安全文化便從零散的知識碎片凝聚成具有約束力的文化生態。
(三)風險防控的前沿陣地
村(社區)面臨著多種多樣的安全風險。在城市社區,老舊小區的電氣線路老化、消防通道堵塞等問題容易引發火災事故;電梯故障、高空拋物等也威脅著居民的安全。在農村地區,自然災害如洪澇、干旱、地震等頻發,對農業生產和農民住房安全造成巨大威脅;同時,農村的道路交通狀況相對復雜,農用車輛與行人混行,交通事故時有發生。此外,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等問題在村(社區)層面也較為突出。由于村(社區)與這些風險源直接接觸,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安全隱患,將安全事故控制在萌芽狀態。因此,加強村(社區)安全文化建設,對于構建全社會的安全防線具有重要意義。
(四)治理效能的大幅提升
經濟學分析表明,村(社區)安全文化建設具有顯著的"邊際效益遞增"特征,這一特性使其成為安全治理體系中投入產出比極高的戰略支點。相較于高層級治理,基層安全文化建設能夠實現資源的精準投放與高效轉化,能夠通過日常管理與居民互動,精準識別不同群體的差異化安全需求,避免了高層級政策因標準化要求導致的適配性不足問題。在村(社區)層面,安全文化建設能夠實現"決策-執行-反饋"的閉環管理,建設的效益呈現持續累積特征,極大降低了風險演變為事故的概率。當安全意識內化為居民的行為習慣,當應急技能轉化為社區的集體能力,這種文化資本將產生長期的風險防控效能。
二、村(社區)安全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
(一)建立“多部門協同”的政策體系
一是成立專門機構。整合力量,從縣級安委會、減災委成員單位抽調組建安全文化建設專班,負責頂層規劃并將安全文化建設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村(社區)成立專門的安全文化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統籌規劃和組織實施安全文化建設工作。二是制定安全文化建設規劃。安全文化建設專班,負責制定和完善安全文化建設的相關規章制度,如《村(社區)安全文化建設五年行動計劃》,明確工作目標、責任分工和考核評價體系,避免分散多頭開展工作。三是組建師資隊伍。從應急管理、公安、消防救援、衛生健康、教育等縣級安委會、減災委成員單位中借調組成不少于20人的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操能力的專業師資力量,工資由原單位發放,提供人才保障。
(二)打造“全生命周期”安全教育模式
一是分層分類設計教育內容。針對不同人群,整合學術界,救援界,醫療界三界力量,圍繞人民群眾身邊常見突發事件,從預防,避險,自救互救,前期處置,院前急救五個方面展開內容設計。二是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針對不同人群,采用“理論+實踐”多樣化的安全教育活動,如舉辦安全文化節、安全知識講座、實操訓練、文藝演出等活動,還可以開展"安全家庭"創建活動,通過"小手拉大手"模式,讓兒童成為傳播者。三是建構本土化傳播體系。農村地區依托廟會、趕集等傳統場景,開發如"安全皮影戲""消防山歌"等民俗載體,城市社區利用社區公眾號、短視頻平臺打造"安全微劇場"。另外,結合基層實際,打造具有辨識度的安全文化品牌,提升影響力。
(三)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機制
一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對安全文化建設的整體統籌規劃和政策支持,加大對安全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加強對安全文化建設的監督管理,并把該項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的范疇。二是激活企業參與動能。鼓勵企業以多元化方式投入到安全文化建設工作中,通過稅收減免、榮譽表彰、項目合作等激勵政策,吸引他們以冠名贊助、設施捐贈、技術輸出等方式支持村(社區)安全文化建設。三是釋放社會組織效能。充分發揮社會組織貼近基層、靈活高效的獨特優勢,支持社會組織組建專業宣教團隊,深入村(社區)開展宣傳活動。鼓勵社會組織通過設立安全文化公益基金、對接社會資源等方式,拓寬建設資金來源渠道。
(四)集成“媒體+智慧+數據”生態系統
一是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臺,定期發布安全知識、安全提示、安全事故案例等內容。制作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安全宣傳短視頻,通過新媒體平臺廣泛傳播。同時,建立村(社區)安全交流群,及時推送安全信息,解答居民的安全疑問。二是建設數字化智慧平臺。開發村(社區)安全文化APP,集成隱患上報、知識學習、應急預警等功能。集成多場景安全產品,運用VR等技術打造沉浸式安全流動宣傳車,提升參與者的應急技能掌握率。三是建立村(社區)安全文化數據庫。打破"數據孤島",形成村(社區)安全文化數據資源體系,通過數據挖掘與智能分析,精準識別安全文化建設短板,激發基層安全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
來源: 安全科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