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行在遠洋的貨輪、郵輪,其柴油發動機排出的尾氣中,超過90%的氮氧化物是難溶于水的NO——這種“頑固分子”像油滴浮在水面,傳統海水洗滌技術只能去除不到10%。近日,我國山東大學團隊公布了一項船舶脫氮新方案:用“海水+過硫酸鈉+尿素”的復合體系,不僅能讓NO的“消失率”提升22%,還能減少二次污染的硝酸鹽排放,為船舶尾氣治理提供了“綠色配方”。
傳統脫氮的“卡脖子”難題:NO像“油”,海水洗不凈
船舶尾氣中的NO是典型的“水不溶戶”,傳統海水洗滌技術只能通過物理溶解“帶走”少量,實際脫除率不足10%。為了讓NO“溶解”,工程師會添加強氧化劑,但部分氧化劑成本高、毒性大(比如臭氧),或穩定性差(比如次氯酸鈉),難以適應船舶的特殊環境。
海水不只是“載體”:它是脫氮反應的“助攻手”
山東大學團隊嘗試將兩種“安全選手”結合:過硫酸鈉(Na?S?O?)是環保型強氧化劑,穩定性好、成本低;尿素是常見的堿性還原劑,能將NO轉化為無害的氮氣。但關鍵問題是:船舶上最易得的載體是海水,這套組合在海水中效果如何?
實驗發現,海水不僅是“溶劑”,更是“催化劑”。海水中的氯離子(Cl?)、碳酸氫根(HCO??)等成分,能與過硫酸鈉分解產生的硫酸根自由基(·SO??)、羥基自由基(·OH)反應,生成更多活性自由基(如·Cl、·CO??),就像給反應“加了把火”。數據顯示,使用海水載體時,NO的歸一化濃度(出口濃度/進口濃度)最低降至0.099,比去離子水體系低了22%,相當于每升溶液能“吃掉”0.108克NO。
脫氮效果怎么調?這些參數是關鍵
團隊通過實驗驗證了多個核心變量的影響:
溫度越高越有效:從20℃升到70℃,NO的歸一化濃度從0.867降到0.143,每升溶液吸收的NO量從0.012克漲到0.095克。高溫能加速過硫酸鈉分解,生成更多自由基,就像“給反應踩了油門”。
過硫酸鈉加0.1mol/L最劃算:濃度低于0.1mol/L時,自由基不夠用;超過0.1mol/L后,效果提升有限,性價比最高。
尿素加0.5mol/L剛好:尿素能“吃掉”反應中間產物(如NO??),避免NO再生。但加太多也沒用——超過0.5mol/L后,效果不再提升。
pH=8最理想:pH太低(4-7)或太高(8-11)時,自由基活性下降;pH=8時,自由基濃度最高,脫氮效果最好。
尿素的“隱藏技能”:攔截二次污染
傳統氧化法脫氮會生成大量硝酸鹽(NO??),排放后可能導致水體富營養化。但實驗中,添加尿素的體系硝酸鹽濃度僅14.93mg/L(國際海事組織標準為60mg/L),遠低于無尿素時的194.54mg/L。原來,尿素像“攔截員”,能將氧化生成的硝酸鹽還原成氮氣,既脫氮又環保。
未來:船上就能用的“綠色配方”
目前,這套方案已通過模擬實驗驗證。研究人員表示,海水是船舶最易得的資源,過硫酸鈉和尿素成本低、易儲存,未來有望直接應用于現有洗滌設備。下一步將探索實際船舶尾氣中的復雜工況(如同時存在SO?、高濕度等),優化參數,讓脫氮更高效、更穩定。
從“洗不凈”到“吃得掉”,從“污染水”到“環保水”,這套“海水+過硫酸鈉+尿素”的組合,或許能讓船舶尾氣中的NO“消失”得更徹底,為海洋環境撐起一把更堅實的“保護傘”。
來源: 化學工程前沿F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