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原理

基本工作流程

數字建模→切片處理→逐層堆積(層厚可達0.01mm)

主流技術:FDM熔融沉積(精度0.1-0.3mm)、SLS激光燒結(適用于金屬)

材料進化

從PLA塑料到鈦合金(航天級TC4抗拉強度≥895MPa)

生物打印:活細胞支架已實現血管網絡構建(2024年哈佛大學突破)

二、應用突破

醫療領域

定制化假體(膝關節置換手術匹配度提升40%)

手術導板(縮短復雜手術時間25%-30%)

航空航天

GE航空LEAP發動機含300多個3D打印部件

傳統工藝減重達60%(波音787機艙支架案例)

建筑創新

上海智慧灣24小時打印的混凝土書屋(抗壓強度C30)

三、未來發展

4D打印:MIT研發的溫度響應材料(形變精度±0.5mm)

納米級打印:德國Nanoscribe設備可達200nm分辨率

市場預測:2026年全球規模將突破350億美元(Wohlers報告)

來源: 鎮江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