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西部的深山峽谷間,獨塔斜拉橋是連接天塹的“空中生命線”。這類橋因主跨長、邊跨短的不對稱設計(如金沙江大橋主跨340米,邊跨僅72米),能將主塔建在山坡而非谷底,大幅降低施工難度。但“不對稱”也帶來隱患——地震時橋面容易“晃得沒章法”,傳統固定約束(直接焊死橋面與橋墩)會導致橋墩底部剪力激增,甚至超過設計極限。如何讓它在強震中既“穩”又“柔”?我國科研團隊近日給出了關鍵答案。
不對稱的“麻煩”:地震時“晃法”復雜到“多模式”
獨塔斜拉橋的“不對稱”遠不止跨度。金沙江大橋的邊跨用了更重的混凝土梁(重量是主跨鋼箱梁的5倍多),橋墩高度也差異懸殊:靠近主塔的橋墩高近70米,遠離的僅20多米。這種“重量不均+剛度不均”的結構,在地震中會觸發“多模式振動”——研究發現,其橫向地震響應由3種不同振動模式共同主導:有的是主跨“左右擺”,有的是邊跨“反向扭”,還有的是橋面整體“波浪顫”。傳統固定約束下,橋墩底部剪力最大可達14.4萬噸(主塔),遠超安全閾值。
阻尼器的“變形密碼”:倒S形滯回最“聰明”
解決“晃得兇”的關鍵,是給橋裝“減震器”——位移相關型阻尼器。這類裝置平時像“彈簧”支撐橋面,地震時通過變形“吃掉”地震能量。但不同阻尼器的“變形路徑”(滯回模型)效果天差地別:直線型太“硬”,地震時耗能少;S形先軟后硬,容易“前松后緊”;倒S形(先硬后軟)卻被實驗證明最適配。
團隊用多線性模型模擬發現,倒S形阻尼器的“彈性段”初期剛度大,能穩住橋面日常小晃動;后期剛度驟降,地震時能靈活變形,平衡不同橋墩的“硬度差”(高橋墩軟、矮橋墩硬)。測試顯示,倒S形阻尼器的耗能效率比直線型高54%,橋墩底部剪力降低幅度最大,堪稱“智能減震器”。
參數怎么配?“ influence矩陣法”6輪算準
確定了阻尼器的“形狀”,還得給每個橋墩“量身配參數”。傳統方法靠“試錯”,耗時又費錢。團隊用“influence矩陣法”——先設定目標位移(如0.45米,留足安全余量),通過迭代計算調整阻尼器的“屈服力”(開始耗能的臨界力),僅6輪迭代就能精準匹配各橋墩需求。結果發現,阻尼器的屈服力和“固定約束時橋墩的剪力”強相關:剪力大的主塔需要更大的屈服力(約為固定約束時的5%-15%),而輔助橋墩因剛度小,屈服力要求低。
地質條件“挑”方案:陡坡全裝,緩坡可省
山區地形復雜,隔震方案還得“看坡下菜”:
- 陡坡(山坡陡,橋墩剛度差異大):必須給所有橋墩裝阻尼器。陡坡上的矮橋墩剛度大,地震時會“拽”著橋面劇烈晃動,阻尼器能同時約束橋面和橋墩的位移,避免“相互拉扯”。
- 緩坡(山坡平,橋墩剛度差異?。?/strong>:輔助橋墩(遠離主塔的矮墩)的阻尼器可以省。因為緩坡上的橋墩剛度相近,橋面晃動時它們“配合更默契”,省掉輔助墩的阻尼器也能有效減震。
此外,軟土地基(土壤松軟)比硬土地基更“危險”:軟土會放大地震波的低頻能量,導致阻尼器需要更大的屈服力,橋墩剪力也更高。
未來:讓山區大橋“震后更抗造”
目前,這套方案已應用于金沙江大橋的抗震設計。團隊表示,下一步將驗證阻尼器在更長周期地震(如10年、20年)中的性能穩定性,并探索更靈敏的監測技術,實時“診斷”阻尼器狀態——未來,更多跨越峽谷的“空中走廊”,或許能靠這套“智能隔震系統”,在強震中既穩又“柔”,守護山區交通命脈。
來源: FrontCIV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