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術患者因術后活動受限,受排便方式、排便環境的改變以及精神因素的影響,可以導致患者排便時間的推遲,從而導致腹脹、便秘等并發癥的發生。
有數據顯示,便秘在骨科術后患者中發病率可以達到50%。便秘的存在對骨折愈合、肢體功能恢復存在不利的影響,嚴重者可以導致腸梗阻,誘發心血管疾病、猝死等。
85歲高齡的李奶奶下樓踏空,不慎摔倒,致髖關節骨折,于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骨關節運動醫學科行髖關節置換術。
手術順利,遵醫囑術后第一日即可下地活動。可李奶奶卻苦惱的告訴醫生,不便下地。原來李奶奶剛在馬桶上半小時之久排大便,可還是無法將大便排出,人也累得虛弱無力,大汗淋漓,下地活動更無從談起。
吳克副主任醫師詳細給患者做了腹部體查及中醫辯證后,建議患者采用中醫外治法臍灸治療。
中醫理論認為,大腸傳導失常,是骨折術后便秘的主要原因。創傷造成筋骨脈絡受損,血瘀難以祛除,氣血流通受阻,臟腑機能紊亂,腸胃功能不暢,故而糟粕傳送失力,滯留于體內而不得下行,又因術后長期臥床,導致氣虛加劇,大腸傳導不利,造成大便不暢。
中醫護士祖歡為患者實施了臍灸療法。并詳細告知患者臍灸施灸的注意事項。在治療結束第二日,患者反饋大便已排,排便順暢。
副主任護師祖歡介紹,隔物臍灸療法,為中醫特色療法之一,也叫做間隔灸臍,間接灸臍,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用藥物或其他物質將艾柱與臍部的皮膚分開,然后施灸,以達到治療效果的一種外治方法。
與直接灸相比,隔物臍灸療法還可以有效防止皮膚燙傷、瘢痕、后續感染等問題。而神闕穴系胃腸盤曲匯聚之處,與五臟六腑,奇經八脈,十二經絡以及三焦之樞密切相關。且該穴位表皮薄,缺乏皮下脂肪,對藥物具有快速而較強的吸收和傳導能力,并隨氣血運行于全身上下及表里,選擇神闕穴更能很好的發揮治療效果。
吳克副主任醫師提到,便秘是好發于老年人群的消化道癥狀之一,以大便干結,便而不暢或排便周期增加,排便無力等為主要特征。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環境,飲食結構,飲食習慣改變以及生活節奏加快,精神心理干擾等多種因素影響,便秘發生率不斷增長,且呈現年輕化趨勢。在我國,便秘發生率可達10%~15%,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5倍左右,50%以上的人群均受到過不同程度便秘的困擾。便秘已成為影響現代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
臍灸療法治療便秘是建立在中醫理論的基礎上,以辨證治療為中心,從整體出發進行個性化的對癥治療。通過對胃腸激素的調節,有效改善便秘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復發率。綠色、安全、有效、費用低,適合在臨床推廣應用。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骨關節運動醫學科 祖歡 諶莎莎骨關節運動醫學科 祖歡 諶莎莎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來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