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忠東 長沙市第三醫院 副主任醫師
審核:鐘美佐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主任醫師
每年的5月29日為世界腸道健康日。腸道作為人體消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營養吸收與廢物排出的重任,在維護人體健康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醫生,您好!我大便干結,排便特別費勁,總是三四天才解一次大便?!?/p>
“醫生,我天天喝蜂蜜水、吃香蕉,但還是解不出大便!”
便秘,表面上看似乎不是什么大問題,但十分折磨人。甚至有人嘗試吃瀉藥、灌腸還是解不出,人都變得有些抑郁了……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慢性便秘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且隨年齡增長患病率不斷升高,一般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老年人患病率高于青年人。好端端的人,怎么就便秘了呢?怎樣才能讓生命之道“腸”通無阻?
什么是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檢查與評估中國專家共識(2024版)》指出,慢性便秘的臨床表現為排便費力、糞便干硬、排便有不盡感、肛門直腸堵塞感和排便次數減少(自發排便<3次/周);病程持續6個月或以上,可診斷為慢性便秘。
不少人的便秘與他們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有關。以下這些壞習慣都可能導致便秘,你中了哪些?
1. 不愛吃蔬果,導致腸道內纖維素減少;
2. 不愛喝水,導致腸內食物和糞團的量不足以刺激腸道正常蠕動;
3. 不愛運動,導致腸道蠕動減弱;
4. 上廁所時常分心,如玩手機或看書,導致不能集中注意力在排便動作上;
5. 時常憋便,導致排便反射減弱或消失;
6. 時常濫用藥物,形成藥物依賴,導致便秘。
另外,心理因素、年齡因素、疾病因素等也可能引起排便受阻。
便秘有什么危害?
便秘最常見的危害是出現腹部脹痛、食欲減退,還會出現口臭、痤瘡,排便用力過猛可能出現肛裂、便血。
長期嚴重便秘會使人煩躁、失眠,影響日常工作生活。對于本身有心腦血管疾病基礎的老年患者,便秘甚至可能誘發心腦血管意外,甚至導致猝死。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當便秘來襲,我們該怎么辦?
除治療器質性疾病外,要擺脫便秘的困擾,需做好以下9點:
1. 規律排便:每天定時排便,每次時間不宜超過10分鐘,排便時不要玩手機、看書等。
2. 足量飲水:預防、緩解便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多喝水。每日起床后可以飲用300~500ml的溫開水。在溫和氣候條件下,低身體活動水平時,每天水的適宜攝入量成年男性為1700ml,成年女性為1500ml。
3. 健康飲食:膳食纖維含量高的食物都可以促進胃腸道蠕動,如薯類、燕麥、芹菜等。如果大便較為干燥,還可適當進食黑芝麻以及含油脂豐富的堅果,如核桃等,以潤腸通便?;瘕埞?、牛油果、獼猴桃通便效果不錯。
4. 調節菌群:補充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平衡,緩解便秘。
5. 適量運動: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宜的運動方式。保持每周至少5次中等強度運動,每次持續半個小時。
6. 調節情緒:嘗試減輕精神壓力,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7. 慎用藥物:市面上不少清腸茶、減肥茶、酵素等產品含有蒽醌類物質,這類產品不建議經常食用。避免長期濫用抗生素,以免破壞腸道菌群的平衡,導致菌群失調。嗎啡類藥、抗膽堿能藥、鈣通道阻滯劑、神經阻滯劑、鎮靜劑、抗抑郁藥以及含鈣、鋁的制酸劑等可使腸肌松弛,引起便秘。在使用任何藥物時,應嚴格遵循醫生的建議,確保用藥的合理性。
8. 治療慢性病:全身性疾病會使腸肌松弛、排便無力,如尿毒癥、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腦血管意外、截癱、多發性硬化、皮肌炎等。積極治療這些慢性疾病,有助于改善便秘癥狀。
9. 警惕腫瘤:如果糞便隱血試驗陽性,甚至合并貧血、便血、消瘦、腹痛、腹部捫及包塊,特別是有腸道腫瘤家族史,應該進行進一步檢查,如結腸鏡檢查、影像學等檢查。年齡大于40歲的人群更要警惕。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共同關注腸道健康,無“秘”人生,從“腸”計議!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