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 腸化生是什么”

“我的病是不是很嚴重”

“離胃癌不遠了嗎”

……

當看到胃鏡活檢病理報告上的“腸化生”

很多人憂心忡忡


針對大家的疑慮

我院消化內科副主任王志化跟大家科普一下

“腸化生”的相關知識

什么是胃黏膜“腸化生”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器官各司其職,胃表面生長的是具有分泌胃酸功能的胃黏膜上皮細胞,腸道表面生長的是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的腸黏膜上皮細胞。腸上皮化生(腸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細胞被腸型上皮細胞所代替。

這就好比天氣變涼我們要穿秋褲來適應環境變化,胃也一樣,它也會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的變化。當修復慢性炎癥引起的損傷時,僅靠胃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它便會向隔壁的鄰居——腸道學習本事來適應這種變化。所以,腸化是冬天里的那條“秋褲”,也是胃向腸道學到的“技能”。


為什么會出現“腸化生”

“腸化生”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個病理生理現象,是萎縮性胃炎自我修復的過程和結果。常見病因有:

01反復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02長期服用損害胃粘膜的藥物,如阿司匹林等;

03長期吸煙飲酒等導致的胃膽汁返流;

04長期飲食不定時或不良飲食習慣;

05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有胃癌家族史等。

王主任提醒,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腸化生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容易引起胃黏膜活動性炎癥,在炎癥細胞的反復刺激后部分細胞容易發生增生、分化,進而引發腸化生。

“腸化生”離胃癌有多遠

胃黏膜上皮細胞癌變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正常細胞并不會一躍成為癌細胞,而是經歷多階段的逐漸演變的過程。一般遵循“幽門螺桿菌感染→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的演變模式。王主任解釋,腸化生并不等于得了癌癥,發展成惡性腫瘤還需經歷多年持續的癌前變化。所以,不必因為胃鏡活檢病理報告出現 “腸上皮化生”就擔心焦慮,寢食難安。


一般來說,腸化生可分為完全性小腸化生、不完全性小腸化生、完全性大腸化生、不完全性大腸化生和混合型化生(可同時具有小腸和大腸化生)。目前的研究認為,不完全性或大腸型上皮化生容易發生癌變,完全性或小腸型腸化生一般不會癌變。

“腸化生”如何治療

因年齡增大、胃黏膜萎縮而發生的“腸化”是人體的“老化”表現,無需治療,但要隨訪。積極治療各種導致和加重胃黏膜萎縮的病因以及影響胃黏膜上皮修復的各種病因,可減輕“腸化”程度或維持目前的現狀。

01根除幽門螺桿菌

根除幽門螺桿菌能夠改善胃黏膜萎縮的狀況,有利于防止胃黏膜萎縮與腸化生的進展。

02使用胃黏膜保護劑

胃黏膜保護劑可以減輕胃黏膜的炎癥,促進胃黏膜上皮的修復,從而延緩萎縮、腸化的進展。

03治療膽汁反流

伴膽汁反流者,應用促動力藥和有結合膽酸作用的胃黏膜保護劑,以減少膽汁酸對胃黏膜的損傷,延緩病情進展。

04改變不良飲食習慣

戒煙戒酒,多食新鮮蔬菜,少食對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如濃咖啡、辛辣、過冷、過熱和粗糙食物,避免霉變、腌制、熏烤和油炸食物,限制鹽的攝入。

05服用抗氧化維生素

可以服用一些藥物來控制腸化生的進展,以減少胃癌的風險。部分抗氧化維生素可降低胃癌發生的危險性,如維生素C、葉酸,其它如大蒜素、茶多酚也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腸化生”的隨訪指南

腸化生在普通人群中較常見,隨訪策略取決于胃黏膜萎縮程度和范圍。

01不伴有腸化和上皮內瘤變的萎縮性胃炎患者可酌情進行內鏡和病理隨訪;

02中一重度萎縮或伴有腸化的萎縮性胃炎患者應1年左右隨訪一次;

03萎縮性胃炎伴有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視內鏡和臨床情況每6個月左右隨訪一次;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者需要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總的來說,發生了胃黏膜腸化生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積極去除誘因、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適當藥物治療和定期隨訪。

來源: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