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2 月,一位網友稱家中 67 歲老人食用了一塊從冰箱取出的未過期瑞士卷后,出現發燒、胃疼和干嘔癥狀。家人帶老人輾轉三家醫院卻始終查不出病因,無奈之下在網上發布求助帖,引發眾多關注。
幾日后,老人最終確診為李斯特菌感染。因病情嚴重已失去意識、無法自主呼吸,老人住院后一直處于重癥監護室治療。然而今年 3 月下旬,老人仍不幸離世。
李斯特菌是冰箱殺手?
李斯特菌常被稱為 “冰箱殺手”,許多感染案例源于食用被其污染的冷藏即食食品,如奶制品、熟食肉類、沙拉、三明治和水果。
盡管 “冰箱殺手” 的名號聽起來嚇人,但健康成年人感染后多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等腸胃炎癥狀,通常注意休息和補水,無需就醫即可在 2-3 天內自愈。
然而,當人體免疫系統較弱時,李斯特菌可能擴散至腸道外組織器官,引發頭痛、發燒、肌肉酸痛、頸部僵硬、意識模糊、平衡障礙甚至抽搐等癥狀。尤其對孕婦、新生兒及 65 歲以上老年人,感染可能極為兇險 —— 孕婦有流產風險,老年人及體弱者可能誘發腦膜炎、敗血癥等致命疾病。
美國每年約出現 800 例李斯特菌感染病例,多數與食用奶制品、熟食肉類等冷藏即食食品相關。這種細菌生命力頑強,即便在冰箱低溫環境中仍能存活繁殖,尤其在 4℃冷藏條件下,單增李斯特菌仍可緩慢生長。
若發現家中有被污染的香瓜等食品,需立即丟棄,并對存放區域進行徹底清理消毒。由于李斯特菌感染常因食用未經高溫徹底加熱的冷藏食品引發,因此該病也被稱為 “冰箱病”。
如何自測腸道運輸時間?
分享兩個超簡單方法
細菌在 5℃以上環境中繁殖速度顯著加快,因此冰箱冷藏室需維持在 4℃及以下 —— 這個看似基礎的食品安全常識,實際普及率卻低得驚人。2024 年荷蘭一項針對家用冰箱的調研揭示:534 臺被測冰箱的底層平均溫度達 5.7℃,遠超安全閾值。其中,65 歲以上老年家庭的冰箱溫度比 35 歲以下年輕家庭平均高 0.6℃,更有高齡老人家中冰箱溫度飆升至 16-17℃,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
一、溫度管理:從認知到行動的關鍵
-
溫度盲區:多數受訪者從未檢查過冰箱溫度,僅 37% 偶爾查看,定期監測者不足 2%。
-
結構差異:? 常規冰箱:底層溫度低于頂層,即食熟肉應存放于中下層,開封后 2-3 天內食用完畢? 上置冷凍冰箱:上層擱板溫度最低,需針對性調整存儲策略
-
實操建議:在冰箱不同區域粘貼獨立溫度計(推薦重點監測后壁、門架和底層),發現超溫及時調節溫控旋鈕。
二、分區存儲:構建安全防護體系
-
冷熱敏感區:? 避開門架:牛奶、生肉等對溫度敏感的食品避免存放于此(門架平均溫度比內部高 3-5℃)? 優先后壁:利用冰箱后部低溫區存儲高風險食品(如生鮮肉類、乳制品)
-
生熟隔離:? 底層專儲生肉:使用封閉容器或獨立包裝,防止汁液滴漏污染其他食物? 中上存即食食品:已開封的熟食、剩菜需密封后置于中層,與生鮮嚴格分隔
-
容量控制:保持冰箱負載率 75% 左右,避免擠壓導致冷空氣流通受阻。推薦使用旋轉托盤、分層收納盒提升空間利用率,同時確保散熱通暢。
三、日常維護:細節決定安全底線
-
減少開門頻次:每次開門會導致室溫空氣涌入,建議縮短單次開門時間(控制在 30 秒內),避免頻繁開關引發溫度波動。
-
密封條養護:每周用軟布蘸取中性清潔劑擦拭門封條,檢查是否有變形、破損,確保閉合時嚴絲合縫(可通過夾紙測試:關門后輕拉紙條,如有阻力則密封良好)。
-
特殊人群防護:夏季為李斯特菌感染高發期,家中有老人、孕婦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時,需格外注意:? 即食食品開封后不超過 48 小時 ? 剩菜徹底加熱至 70℃以上再食用 ? 每周至少清理 1 次冰箱,重點擦拭抽屜、隔板縫隙。
立即行動起來:現在就打開冰箱,看看溫度計顯示是否≤4℃?生肉是否在底層獨立存放?門架上的牛奶是不是該移到后壁了?這些微小的調整,或許就能為家人筑起一道抵御 “冰箱殺手” 的安全防線。
來源: 內容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