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 丹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 主治醫師

審核:姜 偉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 主任醫師

人們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边@并非無稽之談,而是揭示了遺傳基因的奧秘?;?,這位隱形的編織者,悄然決定了眾多生命特質,為生物的命運鋪設了基石。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基因突變,作為遺傳性疾病的重要誘因,深刻影響著個體的性狀和表現,甚至左右其命運。這種命運的羈絆自出生起便與我們緊密相連,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宛如一部無形的命運之書。

案例分享

佳佳,一個27歲的年輕媽媽,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疼愛她的丈夫、活潑可愛的4歲女兒,以及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然而,一次突如其來的腹痛卻打破了這份寧靜。超聲檢查顯示,她的卵巢有一個10厘米大的包塊。當地醫生告知她,這可能是交界性腫瘤,并建議盡快手術。在家人的支持下,佳佳來到上海,咨詢了我院的婦瘤科專家。

初次見面時,佳佳展現出樂觀開朗的一面,內心深處并未將病情視為惡性。然而,在治療組醫生完善病史采集時,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佳佳的家族有腫瘤病史。她的姑姑幾年前因卵巢癌去世,從發現到離世僅不到兩年的時間。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對于女性而言,部分惡性腫瘤具有遺傳因素,卵巢癌便是其中之一。約20%的卵巢癌與遺傳因素有關,其中乳腺癌易感基因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2是兩種具有抑制惡性腫瘤發生的重要基因。一旦這些基因發生遺傳性突變,其抑制腫瘤發生的作用便會受到影響。

乳腺癌易感基因1突變攜帶者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分別為50%~85%和15%~45%,而乳腺癌易感基因2突變攜帶者患這兩種癌的風險則分別為50%~85%和10%~20%。這種基因突變是遺傳性的,意味著從出生起便伴隨著個體,無法改變。與其說是不幸,不如說是命運的羈絆。

乳腺癌易感基因突變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意味著只需一個基因發生異常,便可能使人失去抗癌作用。雖然擁有一個乳腺癌易感基因突變會增加患癌風險,但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患癌。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如吸煙)等因素也可能造成DNA損傷,從而增加另一套基因發生突變的風險。因此,對于有家族癌癥病史的個體,尤其是多發腫瘤病史的,醫生建議進行基因檢測,以提前發現潛在風險。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手術如期進行,術中冰凍病理結果顯示為佳佳患有卵巢高級別漿液性癌,且腫瘤已突破卵巢表面。雖然尚未轉移至其他部位,但仍需后續治療。術后基因檢測也證實了乳腺癌易感基因1突變的存在。

卵巢癌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上皮性腫瘤的總發病率約為9~17/10萬,其中漿液性癌最為常見?;颊咄ǔo特征性表現,種植轉移較為普遍。隨著病情的進展,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痛等癥狀。卵巢腫瘤的發展速度極快,有些患者僅在癥狀出現幾個月后便被診斷為晚期,如同佳佳的姑姑一樣。因此,對于卵巢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這將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存結局。

如果佳佳的姑姑在發現卵巢癌時能提醒直系親屬進行基因檢測,如果佳佳能早點進行基因檢測,并在生育后采取預防性切除卵巢輸卵管的措施,或許就能避免陷入當前的困境。然而,人生沒有如果。

面對化療藥物的副反應和漫長的抗癌之路,佳佳依然堅強地前行。她希望通過科普自己的故事,增強更多女性的防癌意識。

圖4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婦科醫生建議

1. 女性應每年進行一次全面的體檢,包括腫瘤標志物(如CA125、CA153、CEA、AFP、HE4)的檢查。

2. 對于卵巢占位的患者,應及時就醫咨詢,必要時進行CT或磁共振盆腔掃描。

3. 有家族患癌史的男性和女性都建議進行基因檢測,因為乳腺癌易感基因突變不僅會增加女性患卵巢癌和乳腺癌的風險,還會增加男性患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風險。

4. 一旦發現乳腺癌易感基因突變,不必過分緊張和焦慮。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遺傳咨詢,并做出正確的選擇。對于攜帶乳腺癌易感基因突變的女性,完成生育后可以考慮進行預防性卵巢輸卵管切除術或乳房切除術,以降低患癌風險。研究顯示,這些措施可以降低79%~96%的卵巢癌風險和90%~95%的乳腺癌風險。

雖然基因突變的命運羈絆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提前發現并采取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

[1]Berek JS, Chalas E, Edelson M, et al. Prophylactic and risk-reducing bilateral salpingo-oophorectomy: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risk of ovarian cancer. Obstet Gynecol 2010; 116:733.

[2]Kurman RJ, Shih IeM. The origin and pathogenesis of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a proposed unifying theory. Am J Surg Pathol 2010; 34:433.

[3]Risch HA, McLaughlin JR, Cole DE, et al. Prevalence and penetrance of germline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s in a population series of 649 women with ovarian cancer. Am J Hum Genet 2001; 68:700.

[4]Tung N, Battelli C, Allen B, et al. Frequency of mutations in individuals with breast cancer referred for BRCA1 and BRCA2 testing us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with a 25-gene panel. Cancer 2015; 121:25.

[5]Zhang S, Royer R, Li S, et al. Frequencies of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s among 1,342 unselected patients with invasive ovarian cancer. Gynecol Oncol 2011; 121:353.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