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應該是什么?

科技浪潮奔涌之下,AI成為一個“超級風口”,嵌入經濟社會的紋理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顯示,我國相關企業超過4500家,核心產業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個體也是一樣,我們強烈感受到這股灼熱氣息撲面而來,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應用悄然興起。據統計,目前,中國生成式AI用戶已超3億。曾經遙不可及的AI,已經逐漸進入我們的生活中。

這場技術變革的降臨,讓人感到驚喜又有些猝不及防,它為我們打開一個奇幻空間,也把我們拋入一片認知迷霧中。“用不用”“怎么用”“AI會替代自己嗎”等話題被熱議。這些聲音折射出大家對自我與AI的邊界把控面臨疑惑。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圖片由AI生成

01

其實,人類社會的每一次機器革命,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躍遷和生產力提高,還有一次次自我與技術的深層對話。這其中包含復雜的感情和認知,有對未知的恐懼、對傳統的眷戀等。圍繞AI的思考與爭議也一直如影隨形。

大語言模型崛起,文本、圖像、語音等領域隔三岔五就有新鮮“玩意”出爐,谷歌、OpenAI、阿里等公司的大模型更新迭代迅猛,不斷引爆AI圈。這些現象被網友調侃為“AI一天,人間一年”。

很多人迎來了自己的“AI時刻”,遇事不決就找AI。有人借助各類人工智能進行文本寫作、圖片生成、視頻處理等;也有不少人“玩轉”DIY,生成一首詩歌、設計一套服裝等;還有很多年輕人通過與AI深度對話獲取情緒價值。各種訓練技巧、喂養語料在網上走紅,甚至有人以賣課為生。為了讓AI更加順從、更加聰明、更加“懂”自己,很多網友調侃自己“快成了兩眼無神喂AI的機器”。

狂歡的另一面是焦慮。AI是否會對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造成威脅?AI是否會讓人沉迷于虛擬關系?自己能不能跟上AI發展?……一系列追問與討論頻頻在網絡空間涌現。有機構針對全球勞動力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擔心自己的角色在三年內被技術取代。還有媒體公布的針對Z世代AI使用報告的調查結果,受訪年輕人中約四成有“AI焦慮”。不僅如此,一些企業也存在“AI焦慮癥”,害怕“押錯了寶,和新一輪紅利擦肩而過”,更害怕“花了錢,卻看不到回報”。

在技術的“圍攻”之下,我們如何審視自我,是每一個陷身AI浪潮的人都避無可避的問題。

圖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02

處理信息、發現規律、做重復勞動、輔助決策等是AI的“特長”。在制造、醫療、交通、服務等領域,人工智能也在悄然發力;電商直播和新聞媒體中的“數字人”,也不再是什么新鮮事。

AI聰明又高效的底層邏輯,依賴海量的數據為“燃料”。它根據任務類型匹配算法并不斷學習更新模型,最終創造出一條信息的自動化生產流水線。區別于人類用邏輯鏈條串聯因果推論,AI依托統計模型在海量數據中獲取概率相關性。

也是基于此,當下AI不可能完全像人一樣思考,去辨別真偽,分析因果。所以,AI并非無所不能,甚至有時候讓人“耳聽未必為真、眼見未必為實”,這些特點是極易被忽視的。之前“頂流男星澳門賭博輸掉10億”“地震嬰兒被埋”“某地一銀行遭劫匪襲擊”等假新聞就是AI生成的,讓不少網友信以為真。AI變聲、AI換臉等偽裝手段無孔不入,新型詐騙讓人猝不及防。

近期,讓人啼笑皆非的AI檢測翻車事件,讓人再一次看到了AI的“不能”。網上有人將朱自清《荷塘月色》與劉慈欣《流浪地球》的片段上傳至某論文檢測系統,結果顯示,AI生成疑似度竟分別達62.88%和52.88%。更有甚者,《滕王閣序》竟被檢測出100%的AI率。其實,AI的不斷迭代會讓生成的內容越來越接近人的表達,AI會“傻傻分不清”。

在很多場景下,AI的使用其實對“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使用者的提示詞寫作不夠到位,AI就會答非所問,顧左右而言他。對于醫療、新聞、法律等一些容錯率低的領域,AI可能會虛構事實或者“夾帶私貨”,假如人們業務不過硬或者把關不嚴,一味依賴AI,就有可能出大問題,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

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比如,如何將AI轉化為生產力等,這背后的關鍵問題還在于發揮人的主體性,賦予AI更高價值創造。

我們應該認識到,AI是手段,而非目的;是伙伴,而非替代者。好比一艘性能優越的船,能載我們遠航,探索未知,但船本身,終究不是目的地。我們人類的決策,也許從沒有哪個時代比現在顯得更重要。

圖源:“新聞聯播”微信公眾號

03

燧人氏的火石、愛迪生的燈泡、圖靈的計算機,都經歷了從不被理解到被廣泛接受,并成為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過程。

人的創造性思維是AI永遠無法替代的。AI的價值在于放大人的能力。若過度依賴甚至迷信AI,就是把人類最核心的創造力交出去了。研究表明,過度使用工具會導致大腦相應功能區萎縮,這為AI時代可能產生的思維退化、創造力消退等問題敲響警鐘。

總有一天,AI時代也會過去。真正留下來的,還是人類在算法包圍中依然執著的思考,那是永不泯滅的火花。一些高校已經對學術論文的AI使用進行了限制,比如論文智能生成比例不超40%等,這就是對知識原創的堅守。

AI發展的道路還很漫長,許多邊界還很模糊,人類需要把握好一枚硬幣的兩面——鼓勵創新與應對風險,在共生共舞中讓生成式人工智能不野蠻、不亂來。尤其是隨著AI迭代升級,很多風險難以識別、難以預測。我們要及時出招,像《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就將在今年9月1日正式實施。

算法可以繪制千條航線,但是劈波斬浪的方向終究要由我們自己把握。作為普通用戶,要建立AI“管理員”的意識,對AI生成的內容認真篩選、反復驗證。對于一些可能產生的倫理道德問題,人類首先要守住底線,因為不論怎樣對AI嚴加管制,核心依舊是規制背后的人。

人類與AI的關系,絕不是此消彼長,而應是彼此成就。就像它在替代一些傳統崗位的同時,也在創造新的風口、新的機遇。

站在人類文明的長廊中,我們終將發現,AI不是洪水猛獸,亦非救世神明,它或許只是人類文明征途中又一個同行者。

來源: 浙江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