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縉云山,云霧繚繞,美景如畫。在莽莽林海中,除了鳥兒啼叫的聲音外,還有孩子們此起彼伏的驚奇聲和歡笑聲。這是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縉云山保護區”)常態化開展“漫步縉云”自然體驗活動的一個場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自然孕育撫養了人類,人類應該以自然為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自然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內容,是人們親近自然、認知自然、保護自然的有效方法。縉云山保護區設立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因地制宜、因時就勢,積極探索自然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走出了一條從“樣本”到“樣板”的蝶變之路。
探路:找尋自然教育新路徑
時光穿過叢林,思緒飛向遠方。每次漫步縉云山保護區,看到三五成群體驗自然的小孩子,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工作人員都會感慨堅持多年做自然教育的正確決定。
王剛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他回憶說,“那時候很多人對自然教育都是一頭霧水,以為只是自然的簡單科普,有些學校雖然開設了環境教育課程,但是側重點放在人類與環境的發展問題上,并沒有觸及到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核心課題”。
縉云山保護區敢于“吃螃蟹”開展自然教育活動,底氣何在?
“我們這里森林覆蓋率98.7%,不僅有南方紅豆杉、桫欏等植物2224種,也有草鸮、紅腹錦雞等1378種動物,保存著全球同緯度地區最為完好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和植物基因庫,是重慶中心城區的空氣質量清潔對照點,是綠色生態屏障,也是天然‘氧吧’……”對縉云山保護區自然資源的“家底”,王剛如數家珍。
同時,縉云山保護區還擁有地利之便——山上為保護區,山下為中心城區,外圍環繞著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這在全球特大城市中極為罕見。
從2012年起,縉云山保護區便開始“摸著石頭過河”,在全市率先發起“漫步縉云”(前身“云中漫步”)自然教育主題品牌自然講解員培訓,積極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推動自然教育開始在重慶萌芽。
與教室里的課本知識教育相比,自然教育最大的區別在于把大自然作為“課堂”,以參與體驗為主,引導公眾走進自然、認知自然、保護自然,從而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縉云山保護區利用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稟賦,主城都市區區位優勢,克服重重困難,在探索中不斷豐富完善自然教育。
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內部看,縉云山保護區缺乏專項經費,缺少專業人才,干部職工參與的熱情不高;從外部看,要讓公眾在觀念上大轉彎,短時間內全方位接受自然教育也十分困難。
面對困境,如何找到破局之道?縉云山保護區的答案是:向國內外行業先進標桿學習借鑒。
2013年3月,縉云山保護區發起并承辦了重慶自然保護區管理與生態環境教育研討會。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管理者、從業者,分享自然教育的發展趨勢和先進經驗,并且針對縉云山自然教育中心的改建、自然教育路線和活動的設計等提出意見和建議,縉云山保護區基本統一了開展自然教育的共識和行動。
開路:擦亮****自然教育金字招牌
開路,需要智慧,也需要魄力。
作為全國較早進行自然教育探索的保護區之一,縉云山保護區在確保生態承載力和自然資源保護、科研任務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開展各類自然教育活動,開發出“鳥獸蟲木”等特色自然教育課程,受到村民、志愿者、家長、學生等各方的一致好評。
以“漫步縉云”為例,它是由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于2012年創立、2016年注冊,作為國內較早的具有知識產權和品牌化意識的自然教育品牌之一。
鄭利梅,縉云山保護區的一名工作人員,原先在保護區的大門售票、賓館值班、森林防火監控等多個崗位工作。2013年,機緣巧合下,她“轉型”從事自然教育工作,開始系統學習流水學習法等自然教育體系,逐步成長為一名自然教育導師。
“我是自然教育的參與者、受益者,一路見證了‘漫步縉云’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發展歷程,很慶幸縉云山保護區獨特的生物多樣性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知、理解和傳播。”鄭利梅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依托“漫步縉云”,縉云山自然教育基本形成了“漫步縉云·自然有發現”“漫步縉云·書香漫縉云”“漫步縉云·美自然之美”和“漫步縉云·守護縉云山”四大主題系列活動,讓縉云山自然教育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除了系列“漫步”之外,“筆記”是縉云山自然教育的另一張“王牌”。2013年,縉云山保護區發起“筆記縉云山·二十四節氣”自然筆記活動,邀請國內多地的自然教育工作者、自然筆記愛好者、藝術家、師生等群體,以手寫和手繪的方式記錄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物候,探究二十四節氣中蘊藏的科學知識和原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闡釋和理解。
其后,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林業局等部門聯合發起“重慶市夢想課堂·自然筆記大賽”,縉云山保護區已連續承辦八屆,是國內最早開展以自然筆記為內容的大型賽事活動。大賽累計征集25萬余件自然筆記作品,參賽少年兒童和親子家庭超過百萬人次,潤物無聲地傳遞“愛物知恩、節用惜福”的生態價值。
不只如此,與美國明尼蘇達谷國家級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深度合作,邀請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等單位專家學者開展培訓,舉辦自然手作、自然詩歌、自然市集、自然嘉年華等活動……這些年,縉云山的自然教育體系、形式、內容和配套設施不斷革新和升級,積極推動自然教育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建設。
縉云山自然教育,從0到1,是從無到有的理念突破;從1.0時代走到2.0時代,是從有到優的探索質變。
持續在自然教育領域的“深耕”,讓縉云山保護區收獲一路“繁花”。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國家林草科普基地、國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綠色營地、全國自然教育基地(學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自然教育共建基地……18塊沉甸甸牌匾的背后,匯聚著一個個“與自然為善,以自然為師”的精彩故事。
領路:讓自然教育“枝繁葉茂”
“群雁高飛頭雁領,船載萬斤靠舵人。”自然教育,離不開“頭雁”擔當作為。
“近年來,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我國自然教育從國家機構到民間組織,從小眾走向大眾,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全國自然教育論壇發起人、上海辰山植物園科普教育部部長王西敏說,各類人才的涌入推動了自然教育的快速發展。
事實上,在2012年啟航自然教育之初,縉云山保護區便意識到自然教育人才的稀缺和建立人才儲備的重要性,下好人才培育“先手棋”。
一方面,縉云山保護區啟動自然教育人才培養“種子計劃”,推動中美自然保護區公眾教育合作自然教育課程落地試課,參加中德合作森林可持續經營項目培訓、全國三億青少年進森林研學教育活動自然教育導師培訓、國家林草局林草科普能力建設培訓、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自然體驗培訓師”培訓班、重慶市科普基地能力提升培訓班等系列專題培訓,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拓寬自然教育思路。
另一方面,縉云山保護區堅持開展自然講解員培訓以及自然教育導師培訓,以“理論+體驗+反饋+實踐”的教學模式,傳授先進的自然教育理論體系和有效的自然教育經驗技巧,先后培養了200多名自然講解員和近400名志愿者隊伍,在社會多個領域化作“滿天星”。
在縉云山保護區附近的重慶北碚區不少中小學學生,享受到了自然教育發展的紅利。“十幾年前,學校就注重對學生開展各類科普活動,到縉云山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不僅能改變他們的思想,也能激發大家保護大自然的熱情,并且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重慶北碚區天印小學書記、校長李雨霖(原朝陽小學校副書記、副校長,狀元小學校書記)回憶,當時帶著孩子們親密接觸大自然,觀察動植物,活動很受家長和學生歡迎。
專業與科學的培訓,不僅幫助縉云山保護區的自然教育課程活動走向品牌化、特色化,更為本土自然教育行業孵化出大量優秀的人才,助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重慶辨識度的自然教育特色品牌。
在自然教育的陣地建設上,縉云山保護區同樣成就斐然。
基礎實施硬件方面,12年篳路藍縷,如今,縉云山保護區建成了“1+3+5”自然教育基地體系,即1個自然教育中心(縉云山自然教育中心)、3條自然小徑(印象縉云森林體驗小徑、奧秘縉云自然觀察小徑、珍稀植物小徑)、5個自然教育站點(縉云社區小微濕地、縉云保護站科研監測、石華寺古樹群落、珍稀植物園、青龍寨極小種群),為開展各類自然教育活動提供平臺。
志愿服務軟件方面,日前,“陸海之約—漫步縉云”國際志愿服務活動在縉云山保護區開展,來自泰國、越南、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尼日利亞的16名國際青年通過互動式、參與式、體驗式的志愿服務培訓。
據悉,不久之后縉云山的志愿服務將從“山上”拓展到“城中”——率先建設全市首個“青山驛站”的縉云山保護區,將在重慶渝中區鵝嶺公園落地建設“漫步縉云·青山驛站”項目,打造首個融自然教育體驗、志愿者招募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城市青山驛站。
王西敏較早關注縉云山開展的自然教育,對其長足發展不吝贊美,“縉云山保護區自然教育已從一個先行先試的‘樣本’,發展成為備受矚目的全國‘樣板’,影響力越來越大”。
對于縉云山自然教育接下來如何以品牌引領發展,他建議,“一是要持續開展,有較長跨度時間的沉淀;二是要形成更大的影響力,如參與受眾多、覆蓋面廣等;三要建立完善科學的評估體系,影響或改變目標人群的態度與行為”。
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縉云山保護區將圍繞“主題活動品牌化,志愿服務體系化,陣地建設標準化”,建強自然教育知名導師和專業志愿者團隊,面向全社會、全年齡段,打造集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和實踐性的自然教育示范基地,促進自然教育與文化、藝術、旅游、康養、運動等領域融合發展,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縉云山力量。
來源: 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