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非常規水資源安全利用團隊研究發現,再生水、養殖廢水灌溉會增加土壤溫室氣體排放的風險,且添加外源物硝化抑制劑、脲酶抑制劑和生物炭無法抵消該風險。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環境管理雜志》(《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再生水和養殖廢水灌溉可節約水資源、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產量,但其中養分會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進而影響溫室氣體排放。有研究表明生物炭、硝化抑制劑和脲酶抑制劑等外源物質可調節常規水灌溉下土壤溫室氣體排放,但對非常規水灌溉的農田調控作用尚不明確。
科研人員通過種植小番茄,對比不同水源灌溉下各外源物質對全球增溫潛勢的影響發現,再生水和養殖廢水灌溉加劇了全球增溫潛勢;添加外源物質雖然抑制了N2O排放,但明顯促進了CO2排放,因此未能有效降低全球增溫潛勢。進一步研究發現,抑制劑與生物炭聯合施用會導致CO2和CH4排放增加,使抑制劑對N2O排放的抑制能力下降,反而提高了全球增溫潛勢,這可能與土壤pH和銨態氮含量發生變化有關。研究結果可為再生水、養殖廢水農業安全利用提供理論參考。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資助。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