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肝癌新發和死亡病例占全球近半,盡管手術是早期患者的希望,但70%術后會復發,晚期患者更面臨無藥可醫的困境。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團隊在《Frontiers in Medicine》上發表的研究,從細胞“碎片”中找到新線索——一種名為5′-tiRNA-Gln的小RNA,能通過“截胡”關鍵翻譯因子,給肝癌細胞的“瘋長”踩下剎車。
被忽視的“碎片”:小RNA藏著大功能
在細胞里,tRNA(轉運RNA)就像“快遞員”,負責把氨基酸運到核糖體合成蛋白質。但科學家近年發現,tRNA斷裂產生的“碎片”(tRNA衍生小RNA,tsRNA)并非無用垃圾,反而可能參與疾病調控。研究團隊通過測序發現,一種來自tRNA-Gln的tsRNA(5′-tiRNA-Gln)在肝癌組織中“存在感”極低——76例患者樣本顯示,腫瘤越大、轉移風險越高的患者,5′-tiRNA-Gln的表達越弱。這提示它可能是“腫瘤抑制因子”。
實驗揭秘:補充它,肝癌細胞“變老實”
為驗證猜想,團隊給肝癌細胞做了“加減法”:
- 補一補:在肝癌細胞中“補上”5′-tiRNA-Gln,細胞增殖速度明顯變慢,原本活躍的遷移、侵襲能力也“蔫了”;用這種細胞接種小鼠,6周后形成的腫瘤重量比對照組輕了近一半。
- 減一減:若用技術手段“關掉”5′-tiRNA-Gln,肝癌細胞反而像“打了雞血”,增殖、遷移能力都變強了。
關鍵操作:“截胡”翻譯引擎,讓致癌蛋白“造不出來”
5′-tiRNA-Gln到底怎么起作用?研究發現,它瞄準了細胞里的“翻譯引擎”——EIF4A1。
EIF4A1是蛋白質合成的“關鍵工”,負責解開mRNA(攜帶遺傳信息的“藍圖”)的復雜結構,讓核糖體順利“讀取”并合成蛋白質。而5′-tiRNA-Gln能像“截胡”一樣,搶先與EIF4A1結合,導致部分致癌蛋白(如ARAF、MEK1/2、STAT3)因“藍圖讀不懂”而無法合成,進而抑制肝癌進展的關鍵信號通路。
更巧妙的是,5′-tiRNA-Gln自帶“特殊鎖扣”——它能折疊成“G-四鏈體”結構(類似DNA雙螺旋的“升級版”),讓它和EIF4A1的結合更牢固。如果破壞這個結構,5′-tiRNA-Gln就“抓不住”EIF4A1,抑制腫瘤的能力也跟著消失了。
臨床關聯:它少一分,致癌蛋白多一分
在76例患者的肝癌組織中,研究團隊發現了“此消彼長”的規律:5′-tiRNA-Gln表達越低,ARAF、MEK1/2、STAT3等致癌蛋白的表達就越高。這就像“剎車”松了,“油門”就踩得更狠——進一步驗證了5′-tiRNA-Gln通過抑制這些蛋白來控制腫瘤的機制。
未來可能:從標記到藥物的新方向
盡管研究還處于細胞和小鼠階段,但5′-tiRNA-Gln的潛力已初現:
- 診斷標記:未來或可通過檢測它在血液或組織中的水平,評估肝癌轉移風險;
- 治療靶標:補充5′-tiRNA-Gln或模擬其功能,可能成為抑制肝癌進展的新策略。
不過,研究也坦言,5′-tiRNA-Gln的G-四鏈體結構尚未通過實驗直接驗證,其在正常人群中的表達情況也需進一步研究。
從“被當作垃圾的碎片”到“肝癌細胞的剎車”,這項研究不僅刷新了對tRNA功能的認知,更打開了肝癌精準治療的新窗口——或許未來,我們能通過“激活”這類小RNA,讓肝癌細胞的“瘋狂生長”慢下來。
來源: 醫學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