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ALK陽性肺癌,用了靶向藥,有的患者能控制一年多,有的卻幾個月就耐藥。”這種療效差異困擾著許多患者和醫生。近日,我國國家癌癥中心團隊在《Frontiers in Medicine》上發表的研究指出:通過基因檢測(NGS)得到的ALK變異等位基因頻率(VAF),可能無法準確預測靶向藥療效。這一發現,為臨床精準用藥再添新思考。
靶向治療的“預測難題”:ALK變異頻率有用嗎?
ALK融合基因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中常見的“致癌驅動基因”,約5%的患者攜帶這類變異。針對ALK的靶向藥(如克唑替尼)能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但療效差異大——有的患者腫瘤明顯縮小,有的卻很快出現耐藥。
此前有研究提出,ALK變異的“VAF”(即變異在腫瘤細胞中的占比)可能是關鍵:若VAF高,說明變異是“主克隆”(主導腫瘤生長的核心變異),靶向藥效果可能更好;反之,若VAF低(亞克隆),可能因腫瘤內部分細胞不攜帶變異,導致療效差。但這一假設是否成立?
超4500例患者數據:VAF與療效無關聯
研究團隊分析了我國4548例NSCLC患者的基因檢測數據,其中7.2%(326例)檢測到ALK融合。為驗證VAF的預測價值,他們做了兩件事:
第一,對比不同檢測方法的一致性。同時用NGS(基因測序)、FISH(熒光原位雜交)和IHC(免疫組化)檢測ALK狀態,結果發現:約5.5%的病例在不同方法中結果不一致(比如NGS陽性但FISH陰性),說明單一檢測可能存在誤差。
第二,分析VAF與靶向藥療效的關系。對85例接受一線克唑替尼治療的患者,研究團隊計算了“調整后的VAF”(adjVAF,排除腫瘤純度干擾),并觀察其與無進展生存期(PFS,患者腫瘤未進展的時間)的關聯。結果令人意外:無論adjVAF是20%、30%還是50%作為閾值,患者的PFS均無顯著差異。例如,adjVAF≥50%的患者中位PFS是13個月,adjVAF<50%的患者是10個月(無統計學意義)。
技術局限:VAF可能“測不準”
為什么VAF沒起到預測作用?研究團隊發現,問題可能出在檢測技術本身。
- 不同NGS平臺結果差異大:用兩種不同的基因測序平臺檢測同一批樣本,ALK的VAF值出現顯著差異(P=0.02),說明測序方法的偏差可能影響結果。
- 與其他檢測方法不匹配:對比同一患者的NGS VAF與FISH(檢測ALK基因斷裂比例)、IHC(檢測ALK蛋白表達比例)結果,發現三者幾乎無相關性(相關系數分別為0.228和0.190)。例如,某患者的VAF是20%,但FISH顯示60%的腫瘤細胞有ALK斷裂,IHC顯示100%的細胞表達ALK蛋白——數據“對不上”。
臨床啟示:別只看VAF,多方法驗證更可靠
研究指出,ALK變異的VAF可能受測序技術干擾(如探針設計、測序深度),而非真實反映腫瘤內的變異分布。因此,僅用VAF預測靶向藥療效并不可靠。
那該怎么辦?研究團隊建議:
- 多方法聯合檢測:ALK陽性的確認需結合NGS、FISH和IHC,避免單一方法漏診或誤診;
- 關注其他耐藥因素:此前研究發現,TP53突變等基因變異可能影響療效,需綜合分析;
- 警惕腫瘤異質性:約2.3%的ALK陽性患者存在“異質性表達”(部分細胞ALK陽性、部分陰性),這類患者可能合并其他致癌基因(如EGFR、ROS1),需進一步檢測。
未來方向:精準檢測仍需突破
盡管研究揭示了VAF的局限性,但團隊也強調:ALK靶向治療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關鍵是如何更精準地篩選獲益患者。未來,可能需要結合RNA測序(直接檢測融合基因的表達)、循環腫瘤DNA(ctDNA)動態監測等新技術,更準確地評估腫瘤內的變異分布。
從“測VAF”到“多維度驗證”,這項研究為肺癌精準治療按下了“校準鍵”——或許未來,醫生能更精準地判斷:哪些患者用ALK靶向藥效果更好,哪些需要提前聯合其他治療。
來源: 醫學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