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是心梗、腦梗的“幕后推手”,其核心是血管內壁形成斑塊——這些斑塊若變脆弱破裂,可能引發致命血栓。但斑塊如何“長”大、如何變脆弱?近日,哈爾濱醫科大學團隊在《Frontiers in Medicine》上發表的研究,揭示了一個關鍵“幫兇”:長鏈非編碼RNA(lncRNA)GAS5(簡稱lncR-GAS5)。它通過“踩剎車”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的“自我清理”(自噬),加速斑塊形成和惡化。

斑塊變脆弱的“元兇”:自噬功能下降

血管內皮細胞是血管內壁的“防護層”,其健康與否直接影響斑塊穩定性。自噬是細胞的“清道夫”——通過包裹并降解受損的蛋白質、細胞器,維持細胞穩態。研究發現,內皮細胞自噬功能減弱時,有害物質堆積,會加速斑塊形成;反之,增強自噬能讓斑塊更穩定(膠原增多、更難破裂)。

但問題來了:是什么讓內皮細胞的“清道夫”變“懶”了?

實驗發現:lncR-GAS5是自噬的“剎車”

研究團隊用高脂飲食誘導的動脈粥樣硬化小鼠(ApoE-/-小鼠)做實驗,發現過表達lncR-GAS5的小鼠,斑塊面積更大、膠原更少(更脆弱);而敲低lncR-GAS5后,斑塊明顯縮小,膠原增多。進一步觀察內皮細胞,過表達lncR-GAS5的細胞中,自噬相關蛋白LC3II/LC3I(自噬活躍的標志)減少,P62(未被清理的“垃圾”蛋白)升高——這說明自噬功能被抑制了。

“就像家里的清潔工突然罷工,垃圾越堆越多,血管內壁的‘垃圾’堆積,斑塊就越長越大、越變越脆?!毖芯咳藛T解釋。

背后的“調控鏈”:RNA→miRNA→蛋白

為找到lncR-GAS5的作用機制,團隊通過RNA測序和分子實驗,鎖定了一條關鍵通路:lncR-GAS5→miR-193-5p→SRSF10。

  • 第一步:lncR-GAS5抑制miR-193-5p。miR-193-5p是一種微小RNA(miRNA),原本能“瞄準”并抑制SRSF10(一種剪接因子)的表達。
  • 第二步:SRSF10是自噬的“剎車”。當miR-193-5p被抑制,SRSF10失去“約束”,大量表達,導致自噬功能減弱。

實驗驗證:給小鼠過表達miR-193-5p(相當于“松開剎車”),或直接敲低SRSF10,內皮細胞自噬功能恢復,斑塊明顯縮小、膠原增多——這說明這條通路是關鍵。

未來可能的“靶點”:讓“剎車”失靈

目前,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主要依賴他汀類藥物(降血脂)和抗血小板藥物(防血栓),但針對斑塊穩定性的精準治療手段有限。這項研究提示,通過調控lncR-GAS5/miR-193-5p/SRSF10通路,可能成為新的治療方向。

例如,開發藥物抑制lncR-GAS5的表達,或直接補充miR-193-5p,都可能“激活”內皮細胞的自噬功能,讓斑塊更穩定、更難破裂。

不過,研究也指出,目前實驗主要在雄性小鼠中進行,女性群體中的作用還需進一步驗證;此外,如何高效、安全地調控這些分子(如miRNA易降解、難遞送),仍是未來研究的挑戰。

從“發現問題”到“找到通路”,這項研究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精準治療打開了新窗口——或許未來,我們能通過“修復”血管的“自我清理系統”,讓斑塊不再“野蠻生長”。

來源: 醫學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