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資料,對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以及穩定經濟社會秩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從中長期來看,中國人口數量仍將維持高位水平,人多地少的人地關系將是長期態勢。雖然中央多次要求嚴格保護耕地資源,但現實中耕地資源被破壞和浪費的問題依舊突出。耕地資源時空分布變化研究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并對耕地資源開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信陽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孫博與合作者,基于1990—2020年遙感影像數據,利用空間探索、統計分析等方法,揭示了該區域耕地資源在過去30年的時空分布變化及其驅動機制,并進一步對2030年土地利用進行情景預測。

研究發現:

(1)1990—2020年淮河生態經濟帶土地利用類型以耕地為主,其耕地資源以淮河為分界聚集分布,呈現"東南水田、西北旱地"的分布特征。

(2)近30年淮河生態經濟帶耕地面積總體呈減少趨勢,旱地減少面積多于水田,占耕地總減少量的81.69%。耕地流出主要轉為建設用地,多發生在城鄉過渡帶,轉為耕地也主要為建設用地,其次昰草地和林地。

(3)淮河生態經濟帶耕地地資源時空分布變化中,農業生產力以及經濟發展力起主導作用,自然驅動力和環境耐受力以及區域政策等也起重要的導向作用。

(4)在自然發展情景下,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用地將不斷侵占其他用地;實施耕地保護,因地制宜多種措施相結合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積,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論文信息:

孫博,吳雨珂,閆白冰,等. 1990—2020年淮河生態經濟帶耕地資源分布變化特征與驅動機制[J]. 農業工程學報,2023,39(23):247-258. doi: 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8020

來源: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