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浪滾滾的夏天如約而至,在我國古代人們常常會穿著由輕薄、透氣的夏布制成,并在其上繡有各種圖案的服裝。夏布繡也叫麻繡,是以苧麻紡織的夏布為繡底,施以針法樸實的平繡、十字繡等技藝,創(chuàng)造出了絲麻交織而成的生動畫卷。

01 苧麻織成夏布

麻纖維是我國古人最早使用的植物纖維之一,其中苧麻則因為原產于我國西南地區(qū)而被稱為“中國草”。它是木蘭綱、蕁麻科、苧麻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夏布則是一種以苧麻纖維為原料,按照傳統(tǒng)手工工藝織成的比較精細的平紋織物?。

《詩經·陳風》:“東門之池,可以漚麻。”所謂漚麻,其實是對苧麻植物的脫膠或部分脫膠處理。將麻桿從田間地頭采集之后,將其浸泡于水田或池塘之中,利用天然的細菌和水分溶解或腐蝕包圍在韌皮纖維束外面的大部分蜂窩狀結締組織和膠質。

圖片2.png

苧麻種植(來源:新華網視頻截圖)

漚麻結束之后,還需要經過剝麻、績紗?、成線、絞團、梳麻、上漿、紡織、印染等多道工序才能獲得夏布的初級產品。其中,漂白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藝。傳統(tǒng)有清水漂白法、石灰漂白法、炭熏漂白法等。

按照古籍的記載,夏布的質地應達到“輕如蟬翼,薄如宣紙,平如水鏡,細如羅絹”的標準才算合格。

02 繡蠶絲于夏布

在古代,麻纖維紡織品是老百姓日常所使用的一種紡織服裝產品。因此,我們可以推測,麻繡可能最早出現(xiàn)在實用物品上。具體來說,江西省新余市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夏布繡”大致起源于北宋時期。宋元時期棉花開始占據(jù)紡織纖維的首要地位,而苧麻布由于適合夏季穿著故而開始被稱之為“夏布”。同時,北宋時期文化繁榮,以民間審美趣味為題材的夏布繡也隨之發(fā)展起來。

圖片3.png

用苧麻織成布料(圖片來源:新華網視頻截圖)

與我國其它地方的麻繡不同,江西新余的夏布繡采用的繡線是蠶絲線。蠶絲質地柔軟,觸感細膩,色澤絢麗,具有獨特的光澤感。而夏布的原料是苧麻纖維,即便是經過后期處理,仍然具有粗獷、豪放的民間風格。當夏布與蠶絲繡線相遇,會帶給人們強烈的視覺、觸覺效果,這也正是夏布繡獨有的風格。

圖片1.png

夏布(圖片來源:新華網視頻截圖)

而從刺繡技法上來看,由于夏布繡屬于實用繡的范疇,所以從古至今它的針法相對來說都比較樸實。常見的主要有平繡、十字繡、納紗繡、鎖繡等。

夏布主要由苧麻纖維手工紡織而成,面料疏松多孔。同時,苧麻纖維的纖維長度較長,中間還有溝狀空腔,管壁又多孔隙,吸濕透氣性好。因此,夏布才能夠快速吸收汗水并使其蒸發(fā),從而讓穿著者感覺清涼舒適。

圖片4.png

為夏布刺繡(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03 圖案與用途的變化

在刺繡圖案的選擇上,夏布繡一直秉承著“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原則。而在色彩的選擇上有“鬧色”與“素色”之分,“鬧色”有代表著喜慶,“素色”則具有莊重的意義。比如說,如今珍藏在江西省新余市夏布繡博物館里的一只清代虎頭帽,就以大紅為底色,配以黑色的“虎眼”、黃色的瞳孔以及藍色的眉毛,一眼看去,一種虎頭虎腦的感覺便油然而生,其也寓意著古人希望小孩子長大后像老虎一樣生龍活虎的美好愿望。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夏布繡也將江西的自然風光融入了刺繡圖案的創(chuàng)作之中,比如《廬陵風韻》《廬山飛瀑》《井岡紅霞》《三清攬勝》等系列刺繡作品。

圖片5.png

夏布時裝秀(圖片來源:新華網視頻截圖)

夏布繡是基于江西省新余市種植苧麻,織造夏布的悠久歷史,以夏布為繡地、以材質命名的繡種。如今,夏布繡的抱枕、窗簾也開始進入了千家萬戶。偶爾,我們甚至能在時裝發(fā)布會現(xiàn)場看到夏布繡裝飾的旗袍、禮服出現(xiàn)在模特的身上。

作者:程醉 《中國纖檢》雜志編輯,2016年、2018年北京市科協(xié)“和院士一起做科普”科普創(chuàng)客大賽三等獎獲得者

審核:宋元明 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副教授、科技與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策劃:翟國慶

出品:科普中國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