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甲骨文中多次出現的

**“**舟”字和與其相關的字推斷

在中國

3000-3500年前的殷商時代

就出現了木板船

可是怎么才能使這些船

在水面上順利航行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

了解一下助船兒如虎添翼的

推進工具****吧

時復著力撐長篙

篙是出現最早,

也是最簡單的推進工具。

篙的作用力

篙其實就是一根長竹竿或木桿。

用它支撐水底或岸邊的物體,

根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

使船朝推力的反方向前進。

篙是用來“撐”的,

適用于淺水河道和近岸航行的船舶。

如果船到了深水區,

就會“篙長莫及”了。

讓我們蕩起雙槳

槳是比篙先進的推進工具。

“讓我們蕩起雙槳”,

小船兒才能破浪前行。

有種說法是,

最早的槳是人的雙手,

人們抱著樹干或乘坐獨木舟過河時,

用手劃動水,

使前進的速度加快。

槳的作用力

槳是一種木質劃船工具,

上端槳柄一般是圓桿,

下端槳葉是扁的板狀。

人們用手握住圓桿,

用槳板向后劃水,

通過反作用力推動船只前進。

槳在每次向后劃動,

然后從水里把槳提出來,

再浸入水里并同時再向后劃動,

這樣如此反復。

從做功的角度來看,

這是間歇做功,

做了無用功,

浪費了人力。

后來,人們經過反復探索,

找到了一種既省力,

又能連續做有用功的辦法,即搖櫓。

漁舟唱晚櫓輕搖

櫓是從長槳改進而來,

由櫓板、櫓柄及連接二者的“二壯”構成,

支在船尾或船側。

搖櫓時,櫓一直在水下劃水,

不出水面,是連續做功,

連續推進了船的前行。

櫓的作用力

櫓的效率很高,

櫓產生的推進力,

是水對滑動的櫓板的升力,

而不是利用水的反作用力,

櫓的發明使人可以操縱船舶掉頭。

現代的螺旋槳推進器的原理與櫓的原理一致,

把櫓的往復運動改成了圓周旋轉運動,

因此推進效率更高。

篙、槳、櫓的動力都來源于人的體力,

很顯然要征服遠海大洋,

就必須有更強大的動力,

于是智慧的人類發明了帆。

巧借風力助遠航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云帆濟滄?!?/p>

這首詩描述了帆對于船只航行的作用。

風帆的動力是自然風力,

既省力又提高行船效率。

帆的出現,

為船舶的大型化和遠洋航行

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是船舶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帆的作用力

人們通常會誤認為,

帆船是被風推著跑的。

其實帆船的最大動力來源是所謂的

伯努利效應,

也就是說當空氣流經類似機翼的弧面時,

會產生一向前向上的的吸引力。

事實上,

風對帆有兩種主要的作用。

1**.**一種作用可以稱之為“拉”

或更貼切的“吸”

航行時,由于帆面彎曲如翼。

當風從彎曲的帆面的?。ū筹L面)

與弦(迎風面)的兩側滑過,

會對帆面產生一個拉力(或,吸力)。

由于中央板或龍骨能抵銷了

風力向帆船正側方向的分力,

所余的向前分力,

就成為推動帆船在迎風狀態下

也能夠以一個相對迎風的角度向前。

2**. 另一種作用稱為“推”**

帆船在正順風航行時,

兜起的帆阻礙了風的流動,

從而風“推著”帆船向前運動。

一般而言,

當風平穩地從帆的迎風面和

背風面順利流動時,

帆船可以獲得最大的動力。

未能維持此狀態,

帆船就會失去動力并且減速。

有了這些推進工具的支撐,

中國古代在軍事、

對外交流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怎么樣,

經過今天這一篇推文,

中國古代的推進工具,

你們都了解了嗎?

來源: 出發去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