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城市華燈初上
你結(jié)束了一天的工作
沒有直接回家
而是拐進了一家盲盒門店
你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拿起了一個最新款的盲盒公仔,感受著盒子沉甸甸的重量,心中充滿了期待。是隱藏款嗎?是自己最喜歡的那一個嗎?
拆開盒子的一瞬間,答案揭曉,雖然不是隱藏款,但也是一個可愛的小公仔,臉上隨即露出了滿足的笑容。
是驚喜,更是心理學(xué)機制的驅(qū)動
這樣的購買行為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人類心理的復(fù)雜機制。
近期,一款名為LABUBU的玩偶火爆全球。明星帶貨讓LABUBU迅速破圈,成為全球年輕人追捧的潮流單品,巴黎、倫敦、曼谷等地出現(xiàn)排隊長龍。香港永樂2025春季拍賣會上,一只薄荷色初代LABUBU以108萬元落槌成交。
(圖源:網(wǎng)絡(luò))
盲盒的火爆,不僅僅是潮流文化的興起,更是對消費者心理特征的精準運用。
首先,“不確定性”是盲盒最核心的魅力。這種不確定性與心理學(xué)中提出的“間歇性強化”(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機制緊密相關(guān)。著名的行為心理學(xué)家B.F.斯金納(B.F.Skinner)的研究表明,當行為得到間斷性的獎勵(即有時得到獎勵,有時沒有)時,相比每次都得到獎勵,行為更可能持續(xù)且頻繁地發(fā)生。這一機制被廣泛用于解釋賭博行為、游戲機制的成癮性等現(xiàn)象。
在斯金納的實驗中,當鴿子做出啄食行為后,只有隨機、不可預(yù)測的幾次才能獲得食物時,它們啄食的行為會變得極其頻繁和持久,并且很難停止,即使食物不再出現(xiàn)。在實驗中,每一次嘗試都伴隨著“這次可能就是獲得獎勵的那一次”的強烈期待。盲盒完美復(fù)刻了這種機制:你不知道哪個盒子會開出隱藏款,這種未知的“下一次可能中大獎”的期待,強烈驅(qū)動著重復(fù)購買行為。
其次,“稀缺性”和“收集本能”也是驅(qū)動盲盒消費的重要因素。盲盒中通常會設(shè)置一定比例的隱藏款或限定款,這些稀有品的存在,極大地刺激了消費者的收集欲望。
(圖源:視覺中國)
當某種物品被定義為稀缺時,其價值在人們心中便會迅速提升,這就是心理學(xué)中的稀缺原理(Scarcity Principle)。人們渴望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這種獨占性帶來了獨特的滿足感。同時,人類天生具有收集的傾向。從古老的部落收集貝殼,到現(xiàn)代人收集郵票、模型,收集行為滿足了人們對完整性、成就感和控制感的心理需求。當收集到一套完整的盲盒系列時,那種成就感是無法替代的。
再者,社交屬性在盲盒消費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拆盲盒的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人們樂于分享自己的“歐氣”或“非氣”。這種分享和互動,使得盲盒不僅僅是個人消費行為,更成為一種社交貨幣。朋友之間互贈盲盒,討論哪個款式更可愛,或者交換自己不需要的重復(fù)款,都在無形中增強了盲盒的吸引力。這種社群認同感和歸屬感,滿足了人類深層次的社交需求。
心理學(xué)如何助推市場狂潮
當盲盒不再僅僅是玩具,而是擁有了二級市場,甚至被炒到天價時,心理學(xué)的作用就更加明顯了。或許你曾聽說,有些熱門的隱藏款盲盒,價格可以翻上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這不僅僅是市場供需的簡單關(guān)系,更是多種心理效應(yīng)疊加的結(jié)果。
某品牌的隱藏款掛件原價99元,在價格高點時,二手平臺售價超2600元一只(圖源:網(wǎng)絡(luò))
首當其沖的是“錨定效應(yīng)”(Anchoring Effect)。當某個盲盒被貼上“稀有”“限量”的標簽,并被賦予一個較高的“指導(dǎo)價”時,即使這個價格最初是虛高的,也會在人們心中形成一個“錨點”。后續(xù)的交易者在評估其價值時,往往會不自覺地受到這個錨點的影響,即使實際價值遠低于此。一旦有人以高價成功交易,這個價格就會被進一步強化,形成一種“路徑依賴”。
例如,盲盒本身的定價(如59元)成為消費者心中一個重要的價值參考點,當隱藏款在二級市場被炒到數(shù)百甚至數(shù)千元時,這個巨大的差價會讓一些人覺得,“相對于原價59元,幾百元似乎也值得賭一把”,或者認為“它值這么多”。此外,市場上最早出現(xiàn)的高成交價也會成為一個強有力的錨點,影響后來者的價值判斷。
其次,“從眾心理”(Bandwagon Effect)在炒作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人們看到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盲盒炒作,或者某個款式被熱捧時,即使自己對盲盒的興趣不大,也容易受到群體壓力的影響,產(chǎn)生“羊群效應(yīng)”。他們會認為“這么多人都在買,肯定有道理”,從而跟風入局,即使不了解其中的風險。這種行為模式反映了人類對社會認同和融入的渴望,以及對錯失機會的擔憂。
再者,“客觀稀缺性(低概率)+人為制造的稀缺假象(囤貨、炒作氛圍)+投機心理”共同催生了盲盒的溢價。雖然某些隱藏款的發(fā)行量確實較少,但通過人為的囤積、哄抬價格,以及制造“一盒難求”的假象,進一步加劇了其稀缺感。投機者們利用人們的“一夜暴富”心理,將盲盒包裝成一種投資品。他們利用信息不對稱,散布漲價傳聞,甚至操縱市場價格,誘導(dǎo)更多人加入“擊鼓傳花”的游戲中。在這種環(huán)境下,盲盒的價值已經(jīng)不再是其本身的藝術(shù)性或收藏價值,而是成為一種純粹的金融博弈工具。
最后,“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也加劇了炒作的瘋狂。人們在面對收益和損失時,對損失的感受要比對相同數(shù)額收益的感受強烈得多。當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買盲盒后,即使價格出現(xiàn)下跌趨勢,許多人也會因為不愿意承受已發(fā)生的損失而選擇繼續(xù)持有,甚至加倉,希望能夠“回本”,從而陷入越陷越深的泥潭。這種心理使得他們在非理性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可能導(dǎo)致更大的損失。
我們?nèi)绾慰创ず袩?/strong>
當你從盲盒門店走出時,手中的盲盒讓你感到一絲滿足,但也隱約感受到了一種難以言喻的復(fù)雜情感。盲盒的吸引力,以及其衍生的炒作現(xiàn)象,讓我們看到了消費者心理的脆弱與力量。
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來看,盲盒的成功在于它巧妙地利用了人類對不確定性的渴望、對稀有品的追求、對收集的本能,以及對社交的需要。這些心理機制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只是在盲盒這一載體上得到了極致的地體現(xiàn)。
(圖源:視覺中國)
然而,當這種滿足感被金錢和投機所綁架時,盲盒的本質(zhì)便發(fā)生了扭曲。它從一個充滿樂趣和驚喜的玩具,變成了一個充滿風險和泡沫的金融產(chǎn)品。因此,對于盲盒熱潮,我們應(yīng)該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消費者在享受盲盒帶來的樂趣時,更應(yīng)審視自己的消費行為,避免被營銷手段和投機心理所裹挾。
當你回到家,小心翼翼地將新的盲盒公仔放在收藏架上,這個小小的盒子,承載的不僅僅是一個公仔,更是人類復(fù)雜的心理活動,以及現(xiàn)代社會消費文化的一面鏡子。它提醒著我們,在追逐潮流和享受驚喜的同時,更要保持一份獨立思考的能力,一份清醒的判斷力。
畢竟,真正的快樂,并非源于稀有的價格標簽,而是來自內(nèi)心深處的滿足和平衡。
審核:楊芳(中國科學(xué)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撰文:記者 段大衛(wèi)
來源: 北京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