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梭魚草原產地——北美水域中,梭魚的幼魚,喜歡藏匿于植物的葉叢和根莖間嬉戲,梭魚草因此得名。20世紀初期,梭魚草進入我國,分布于長江流域、華北地區。

盛夏時節,漫步池塘邊,藍紫的梭魚草花仿佛具有一種魔力,格外引人注目。與荷花、睡蓮艷麗的大花朵相比,梭魚草的花朵小而密集。遠看,它們就像一把把藍紫色的瓶刷,挺立于心形的大葉子間,散發著獨特的韻味,讓人忍不住想走近細看。

仔細觀察梭魚草的花朵,不僅美麗,每一處構造都讓人驚嘆。花朵的排列方式、花瓣上的斑紋以及開合規律,都暗藏玄機。它的花成簇綻放,近似一個圓柱形,有點像風信子的花序。未開的花苞似毛茸茸的蒼耳,密布成圓柱體,植物學上稱之為穗狀花序。

梭魚草的花穗長約20厘米,由下至上逐漸綻放出半透明的藍紫色小花。從上方俯瞰,整個穗狀花序宛如一個輻射對稱的圓形花盤。有人專門數過,一根花序上聚集了百余朵小花,它們的排列方式與著名的斐波那契數列(這個數列從第3項開始,每一項都等于前兩項之和:1,1,2,3,5,8,13,21,34……)高度吻合。可以說,梭魚草天生是個“數學天才”。

花序上密密麻麻的小花井然有序地綻放。數學家研究發現,梭魚草花朵排列成的螺旋線角度接近137.5度(在數學上,137.5度的黃金角度排列方式被稱為黃金角排列)——使花朵均勻錯落分布,體現了自然生長的數學規律。按照這一角度排列的花朵既能緊密鑲嵌,又互不重疊,每朵花都能最大限度地吸收陽光、展現美麗,從而增加授粉的機會。

奇妙的是,凋謝的花朵不會耷拉下來影響其他花的生長,而是優雅地蜷縮起來,像一個個紫色的小蝸牛殼,為其他花朵騰出空間。因此,在梭魚草的花期中,幾乎看不到凋落的花瓣,甚至沒有衰敗的跡象。

梭魚草的“智慧”還藏在一朵朵小花中。每朵小花有6枚花瓣,左右對稱,背面覆有絨毛。最引人注目的是,每朵小花上方的花瓣上有兩個黃色的“小眼睛”——這些黃色斑點被稱為“蜜導”,是梭魚草吸引昆蟲傳粉的小小伎倆。

蜜導,又稱蜜斑或導蜜紋,是植物為引導傳粉昆蟲而演化出的特殊圖案或結構,具有吸引和指示作用。在這些醒目“路標”的指引下,傳粉昆蟲會鉆進花朵尋找花蜜,不知不覺中幫助梭魚草完成繁衍。蘭花、百合、泡桐和郁金香等花朵的花瓣基部,也有明顯的斑塊狀蜜導。

梭魚草的葉子同樣美麗。一叢叢光亮的革質綠葉簇擁著藍紫色的穗狀花,宛如一幅生動的油畫。

(作者祁云枝系陜西省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