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灌溉所“非充分灌溉原理與新技術團隊”與山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合作,通過對比實驗發現,糯玉米拔節期淹澇會阻礙光合產物來源、積累和運輸的過程,主要導致穗粒數降低進而減產,且此時期澇漬脅迫閾值出現在第4至6天。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植物》(《Plants》)上。

糯玉米拔節期發生的淹澇常會導致減產,了解相應生理機制有助于制定抗澇策略。

科研人員對比糯玉米在拔節期不同淹澇時長下的生理生長指標,重點分析光合產物來源、積累和運輸的過程發現,淹澇超過四天時,植株過氧化物酶活性顯著降低,過氧化物含量上漲減弱光合作用酶活性阻礙光合產物的合成,從而降低干物質累積,不利于植株穗重增加。且光合產物降低也影響雌穗前期發育,導致潛在穗粒數降低,進而降低最終穗粒數造成減產。淹澇超過六天時,植株莖稈表皮細胞發生不規則生長,莖稈維管束畸變發育、莖稈強度減弱,玉米易發生倒伏,阻礙后期光合產物等營養物質運輸,產量受損嚴重。研究結果顯示,淹澇4到10天穗粒數減少6.7 至15.5%,最終產量減少9.9至20.2%。研究為糯玉米抗澇穩產及其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該研究得到國家現代玉米產業技術體系、中央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和創新工程的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3390/plants12173034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