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時節人體經脈氣血運行充盈,毛孔張開。此時治療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以熱治寒,鼓舞陽氣,驅散體內寒氣,調整陰陽,從而達到減少冬季發病頻率或徹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根據體質、狀態,辨病辨證選取相應穴位,先進行隔姜灸治療,再貼敷自制三伏貼。通過灸的溫熱作用,可激發體內陽氣,隔姜灸可使貼的藥容易滲透,激發穴位功效,使療效疊加。
三伏灸時間
初伏:7月20日(周日)
中伏:7月30日(周三)
末伏:8月9日(周六)
末伏加強:8月19日(周一)
此次三伏灸還開展特色灸法:
核桃灸、火龍灸
一、核桃灸
中藥熏蒸核桃灸主要應用于眼部疾病,如近視、視疲勞、干眼、結膜炎等眼科疾病;黃斑變性等、慢性眼底疾病等。眼眶周圍分布著較多的穴位,如魚腰、攢竹、瞳子髎、絲竹空、睛明等,灸法治療眼疾以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利用艾條的溫熱作用,刺激眼部及眼周穴位,促使眼周的毛細血管擴張充血,以通經絡、行氣血、開竅明目。
二、火龍灸
是中醫傳統外治療法之一,根據經絡學中任督脈循行理論,利用傳統灸法配合藥酒、藥粉的作用,刺激任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等經脈循行所過穴位,大面積、大劑量滲透的溫熱方式使經絡暢通,激發經氣,內達臟腑,外通肢節,充分發揮經絡、腧穴、艾灸及藥物的綜合治療作用。
其功效:
1、溫經散寒、以火攻邪,消腫散滯、活血化瘀,緩解頸、肩、腰、膝、關節疼痛、怕冷癥狀。
2、調理臟腑氣機、有效地調節男女荷爾蒙和性激素的分泌,增強精子、卵子質量,暖宮調經,緩解痛經等癥狀。
3、補益強身、激活人體免疫、消化、循環、排泄、生殖及泌尿系統機能、提高抗病能力。
4、通經活脈,加速全身氣血循環、增加局部供血供氧量,可有效改善心腦血管供血不足。
5、調節神經系統功能,改善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等癥狀,穩定情緒、調控憂郁。
“冬病夏治”適應癥狀
1、呼吸系統疾病:
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節、過敏性鼻炎、易患感冒者。
2、消化系統疾病:
胃痛、腹痛、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腹瀉、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3、婦產科疾病:
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白帶過多、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等。
**4、男科疾病:**前列腺增生、慢性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礙等。
5、內分泌疾病和體質調適:
甲狀腺結節、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肥胖、高脂血癥、腫瘤術后、體虛怕冷及其他虛寒型疾病等。
哪些人不適合做三伏灸?
孕婦及嬰兒、感冒、發熱者、疤痕及過敏體質、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嚴重精神病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惡性腫瘤、肺結核活動期、正處于經期且月經量多者不宜貼藥不宜做三伏灸。
“三伏灸貼”注意事項
1. 貼敷時間:成人1-2小時,兒童0.5-1小時,具體時間以個人可耐受為度,貼敷后皮膚局部出現刺癢難忍、灼熱疼痛時應提前取下,不宜時間過長以免灼傷皮膚;
2. 創口護理:貼藥后局部皮膚潮紅、輕微紅腫、小水泡、燒灼感、色素沉著等情況,均為藥物的正常刺激作用,不需特殊處理,但應該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搓、抓局部。如果皮膚出現水泡,應保護創面,避免抓破感染;較小水泡,可外涂皮膚軟膏(京萬紅軟膏、濕潤燒傷膏等)讓其自行吸收;較大水泡,及時來我院處理;
3. 飲食調護:貼敷治療期間宜清淡飲食。禁食牛肉、鴨、鵝及其他煎炸食物,忌食生冷、辛辣、油膩;禁食海鮮、蝦、螃蟹等易發物;
4. 起居調護:貼敷當天宜穿寬松低領的衣服;藥物貼敷后應避免劇烈運動、大量出汗,防止脫落或移位;貼敷治療結束后至少4小時才可洗溫水浴,忌電風扇直吹或在溫度過低的空調房久呆;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睡眠。忌食“發物”,如蝦蟹蛋類及牛肉、燒鵝、生雞、鴨、花生、韭菜等食物;不宜吃冷飲,以防損傷正氣影響療效。
來源: 鯉城區海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