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有個江湖夢
曾想仗劍走天涯
如今香煙手中夾
說好的騰云駕霧
變成吞煙吐霧
“執劍少年”變“煙熏大俠”
分享一組知識點
熱知識:吸煙傷肺
冷知識:先傷口腔
No Smoking
口腔最先與香煙**“邂逅”**
當煙霧穿過唇齒
9000多種化學物質
70多種致癌物
在口腔掀起**“生化危機”**
5月31日,世界無煙日
光華君聽說
有人在口腔“放火”
絕對不能坐視不管
三重暴擊
煙草的“連環追殺”
暴擊1
黏膜崩潰,癌變風險飆升
煙草**“毒軍團”,瓦解口腔黏膜的“防御城墻”**,引發白色斑塊病變。
尼古丁讓免疫屏障**“癱瘓”,焦油黏附黏膜形成“毒膜”,一氧化碳加劇“缺氧”,三者“齊心協力”**進一步將黏膜推向癌變深淵。
暴擊2
牙齒淪陷,治療難度激增
煙霧就像一支**"染色大軍",長期吸煙會讓牙齒從"小白"變成"小黃"甚至"小褐",尤其是牙縫和內側,是煙漬的"重災區"**。
全瓷牙等也難逃煙霧**“偷襲”——高溫煙霧加速材料“早衰”,接縫處“藏污納垢”,導致全瓷牙“減壽”**。
吸煙還會降低骨組織的愈合能力,在此基礎上種牙類似于**“在沙地里建高樓”**,基礎不穩,隱患重重。
暴擊3
唾液枯竭,自潔功能宕機
尼古丁抑制唾液分泌,口干舌燥,自潔能力**“斷崖式下降”**。
牙菌斑、口臭、牙齦萎縮**“組團攻擊”,致齲菌和牙周病菌“瘋狂繁殖”**,齲齒和牙周炎風險激增。
紅燈預警
別把“癌變”當“上火”
吸煙&口腔癌→火種&火災
吸煙與口腔癌的關聯性明確且證據確鑿。
全球約**75%**的口腔癌都與吸煙相關。
吸煙人群患口腔癌的風險是非吸煙人群的5-10倍。
煙齡越長、煙量越大,風險越高;每吸一口煙,都是在增加癌變風險。
“三不”癥狀→癌變危機
早期癥狀常表現為**“三不”**現象:
**不愈合:**口腔潰瘍超過2周未愈;
**不尋常:**黏膜出現白斑(白斑癌變率3%-5%)、紅斑或粗糙硬結;
**不對稱:**舌頭或頰部活動受限、麻木。
易被忽視的征兆包括:輕微疼痛、吞咽不適、牙齒松動,常被誤認為**“上火”**或牙周病。
若出現這些信號,務必及時就醫,別讓“小問題”拖成“大麻煩”。
四招止損
可靠的“自救指南”
第一招
掐滅煙頭,早戒煙早享受
戒煙5年=癌癥風險砍半
戒煙10年=重生為**“非煙民體質”**
電子煙≠安全替身
沒有**“安全劑量”,戒煙才是唯一解**
第二招
全面清潔,精準“掃黃打黑”
普通牙膏對煙漬就像用清水洗油污,要選用含焦磷酸鈉的去漬牙膏,重點刷洗牙縫和內側。
搭配牙線、牙縫刷、沖牙器等,全方位清理死角,減少煙草殘留。
每半年進行一次專業潔牙,清潔黃漬黑漬,精準“掃黃打黑”。
第三招
定期篩查,早發現早治療
**@吸煙者:**建議每年一次專業口腔癌篩查;
**@10年老煙民:**建議每半年接受一次專業口腔黏膜視診、觸診,重點關注舌、頰等高危部位。
第四招
科學飲食,筑牢健康屏障
多吃富含****維生素A/C(如胡蘿卜、柑橘)和富含****抗氧化劑(如西蘭花、藍莓)的蔬果,增強黏膜修復力、抑制細菌生長;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超過60℃的飲食,避免煙酒同用、咀嚼檳榔等,切斷“1+1>2”風險,規避協同危害。
本篇科普
醫學指導專家
王 焱
教授、主任醫師
副院長
(口腔修復科)
侯勁松
教授、主任醫師
口腔頜面外科
學部主任
陶小安
主任醫師
口腔黏膜病科
主任
無煙日,給口腔放個假
熄滅煙蒂火光,點亮健康生活
現在開始,就是最好的時間
統籌:黨群工作部
供稿:口腔頜面外科學部 李翔
口腔修復科 池莉
口腔黏膜病科 溫麗玲
(所有卡通圖片均由AI生成)
來源: 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