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北秦皇島阿那亞景區的足球友誼賽上,央視主持人白巖松的一次意外滑倒,半天起不了身,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網友們紛紛留言:“老白,你可長點心吧,保重啊!”這位以犀利評論著稱的“央視名嘴”,在綠茵場上短暫“失聲”,卻以另一種方式觸動了公眾對運動安全的思考。
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運動都是維持健康、增強體質、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方式。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生理機能、代謝速率、骨骼肌肉強度等方面都會發生變化,因此,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對于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來說至關重要。
你適合什么運動?
3-7歲幼兒期
3-5歲的學齡前兒童大肌肉發展較快,身體協調性較之嬰兒期有所增加,更適合戶外運動。
推薦騎自行車,能有效鍛煉孩子手、眼、腳的協調性,提升平衡力。
5-7歲屬于緩慢發育階段,尤其是心血管發育比運動系統的發育還遲緩,盡量選擇體力消耗不劇烈的運動,如游泳。
兒童可以通過游泳練習控制身體的能力,調節心肺功能,同時也可以整合一些發育的反射,這對于兒童的身體和學習都有非常大的好處。
8-12歲孩童期
此階段的孩子力量、速度、耐力以及靈敏性都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骨骼相對較脆弱,因此要避免強烈的運動沖擊,并注意運動時長。
這一階段的孩子可以參加以下活動:
打乒乓球鍛煉身體的靈敏性,減輕眼部疲勞、預防近視;打羽毛球能放松頸椎、脊椎,增強心肺功能;打網球增強身體的協調性;學跳舞提高身體的柔韌度。
另外,這一階段還是個體神經系統發育的敏感期,對于各項運動機能處于“一學即會”的階段。
因此,可以讓孩子多接觸些輕便類活動,培養興趣。
12-18歲黃金期
此階段是生長發育階段,要注重骨骼生長及骨密度形成,同時也是心肺適能發育的敏感期,在鍛煉時要盡量避開承重過大的運動。
乒乓球和羽毛球運動可以繼續進行,籃球、足球、排球等球類運動也可以列入運動日程。
除了運動,此階段也要注意均衡飲食,有必要時可以增加鈣質、維生素等的補充。
18-25歲成熟期
此階段,身體功能處于鼎盛時期,心率、肺活量,以及骨骼的靈敏度、穩定性、彈性等各方面均達到最佳點。
從運動醫學角度講,這個時期運動量不足比運動量偏高更不利于身體健康!
這個年齡段的人可進行高強度的運動,培養鍛煉習慣,提高身體綜合素質,為身體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建議每周進行三次訓練,最好有氧和力量訓練結合,如健美操、瑜伽結合推舉等。
26-45歲發胖期
這一階段是生活和事業發展的關鍵期,壓力較大,很多人都疏于鍛煉,肥胖率的發生也提高了。
因此,這一時間段要防止脂肪的堆積,減緩壓力。
男士依舊要注重肌肉力量的訓練,如推舉,但要控制好強度,不要過于勉強自己;
女士可以進行低強度的有氧訓練,如瑜伽、慢跑、爬山。
46-65歲衰老期
這個階段人的體力和肌肉量開始下降,運動主要以對抗骨質疏松、肌肉松弛為主,要以安全、簡便為原則。
推薦健步走,以改善血液循環、降低體脂率;靜蹲、舉啞鈴等力量鍛煉可增強或維持肌肉力量。
65歲以后老年期
65歲以后身體機能都是處于低水平,此階段主要以提高生活質量、預防跌倒、提升心肺功能為主。
建議做輕柔的有氧運動并配合適量的力量訓練堅實肌肉、強化骨骼,并適當多補充優質蛋白質、鈣質等營養素。
如何科學鍛煉、避免損傷?
在運動方面并非運動時間越長、強度越高越好,所以在運動的過程中有幾個遵循的原則:
運動的時長
建議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運動,而且選中等量和中高強度的運動為宜。如果換算到每一天,其實30分鐘以上就是可以的。
但上班族怎么辦?如果是公交或地鐵出行,可以提前一站下車,增加一些步行的量,或者把代步工具換成自行車來騎行,也可以增加我們運動的機會。
運動的類型
另外,在運動方面,除了有氧運動以外,還需要加入每周2-3次的抗阻運動,比如深蹲、彈力帶操、健身房器械的運動,都是很好的。
祖國傳統的八段錦和太極拳,其實是兼具了有氧運動和抗阻運動、平衡訓練和柔韌性的訓練,也能夠讓我們保持很好的健康狀態。
運動的方式
在選擇運動方式上,要選擇自己能夠堅持下來的運動方式。在這里提醒大家,如果沒有運動習慣,剛開始運動的話,不要一蹴而就,建議要有一個慢慢適應的過程。從小的短時程的運動開始,慢慢適應了再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
運動的注意點
在運動中有幾個小的注意點:
開始運動前要有身體的預熱期,增加一些肌肉的適應能力再開始運動。
在運動過程中,要注意強度適宜,達到微微出汗,肌肉有一點點酸脹的感覺就可以了。如果在運動過程中出現了頭痛、心悸,這時候要休息休息,看看緩解的情況怎么樣,如果緩解不好還是要及時就醫的。
運動完后要做拉伸運動,來緩解緊張的肌肉,這樣才能夠堅持,能夠有一個長期的運動的維持。
有基礎疾病的人群運動前建議找醫生進行初步的評估,還可以制定一些個體化的運動處方,這樣能夠保證安全有效的運動。
哪些運動方式最具益處?
這6種“最佳運動”,好處多多。
▌改善睡眠的“最佳運動”:抗阻運動
2024年最新發布的《中國居民睡眠健康白皮書》顯示,我國居民的平均睡眠時長僅為6.75小時,28%的人夜間睡眠不足6小時。超過六成人的睡眠質量欠佳,甚至有1/5的人屬于“較差”水平。
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抗阻運動(如深蹲、俯臥撐等力量訓練),可能是提升睡眠質量的“天然良藥”。
2024年6月,國際學術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對于65歲以下的人來說,力量訓練是提升睡眠質量最有效的非藥物方法,比跑步、走路等有氧運動更有效。
▌抗抑郁的“最佳運動”:跳舞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經過一場大汗淋漓的運動后,心情明顯變好了!運動作為改善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已在多個臨床實踐指南中得到認可。
2024年1月,發表在《英國醫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運動對于抑郁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其中對抗抑郁最好的運動是跳舞!
▌延緩衰老的“最佳運動”:揮拍
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曾發表一項涉及8萬人、持續15年的研究,結果顯示,最佳的延壽運動是揮拍類運動(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等),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47%。
揮拍類運動需要眼手協調,同時調動全身多個肌肉群,并在擊球瞬間發出一個相對的爆發力。
此類運動不僅能提高肌肉骨骼的力量和心肺功能,還能讓人的注意力更集中,使大腦處于活躍狀態,達到延緩大腦衰老、保護心血管的作用。
▌降血壓的“最佳運動”:等長運動
2023年,國際權威期刊《英國運動醫學》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所有類型的運動都有助于降低血壓,其中等長運動下降幅度最大,比如:靠墻靜蹲、平板支撐、站樁、扎馬步、提踵(踮腳尖)等。
▌增加骨密度的“最佳運動”:力量訓練
“骨密度偏低”和“骨質疏松”是很多人體檢時常見的問題。日前,發表在《骨骼》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增加骨密度最好的運動,不是跑步和走路,而是力量訓練!
研究表明,力量訓練在增加和保持骨密度方面都好于平板支撐、靠墻半蹲這類等長運動,以及走路、跑步等簡單身體活動。
▌緩解腰痛的“最佳運動”:走路鍛煉
腰酸背痛是困擾很多人的常見慢性病痛之一。2024年6月,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步行不僅是一種低成本、低風險的運動,還能顯著減少下背痛的復發,特別是對于背痛初發者。
來源:齊魯晚報、科普中國、我是大醫生官微、中國日報雙語新聞
來源: 齊魯晚報、科普中國、我是大醫生官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