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量子傳感器的“心臟”——原子氣室,過去只能開“單扇窗”,限制了多光束操作的可能。如今,我國西安交通大學團隊在《Engineering》期刊上公布一項新技術:通過微納加工造出“多窗版”原子氣室,讓量子設備能同時“接收”多束激光,為高精度原子鐘、磁強計等設備升級提供了關鍵部件。
傳統氣室的“單窗困境”:量子設備的“視野”受限
原子氣室是量子傳感器的核心——它像個“小房子”,里面裝著銣(Rb)等堿金屬原子和氙氣(129Xe、131Xe),激光通過氣室與原子相互作用,就能探測磁場、旋轉等微小變化。但傳統氣室有個大問題:受限于加工技術,它只有兩個透光窗口,像“單車道”,只能支持單束激光進出。而像原子陀螺儀、雙光束磁強計等先進設備,需要多束正交激光同時工作,“單窗”氣室根本滿足不了需求。
如何給氣室開“多扇窗”?關鍵在“內壁拋光術”
要讓氣室有多個光通道,核心是讓玻璃內壁足夠光滑——粗糙的內壁會散射激光,影響信號質量。團隊想出了“內側壁模壓工藝”:先在玻璃上激光鉆出3毫米見方的小孔(像給房子挖“窗框”),再用高精度氧化鋁模具(表面粗糙度僅10納米,比頭發絲細萬倍)塞進孔里,加熱到玻璃軟化的溫度(約790℃)。這時玻璃和模具因熱膨脹相互擠壓,模具的光滑表面就“印”在了玻璃內壁上,把原本5.65微米的粗糙表面(像砂紙)磨成了22納米的“鏡面”(比普通玻璃還光滑)。
這套工藝還解決了批量生產難題:通過多層陽極鍵合技術,把玻璃和硅片一層層粘牢,再用激光切割分塊,一片4英寸的晶圓能做出236個氣室,成本大幅降低。更貼心的是,團隊還設計了氙氣回收系統——氙氣價格昂貴,每次填充只有千分之一被封進氣室,回收系統能把剩下的氙氣存起來重復用,省了不少錢。
實驗驗證:多窗氣室“能打”!
測試數據證明,這種氣室的內壁透射率達87%-91%(接近普通玻璃的94%),完全滿足光學通道要求。往氣室里充入銣原子和氙氣后,團隊用雙光束系統測試:一束795納米激光從“窗口1”射入,泵浦(激活)銣原子;另一束780納米激光從“窗口2”或“窗口3”射入,探測原子自旋信號。結果顯示,氙氣的自旋弛豫時間(衡量信號穩定性的關鍵指標)達到2-5秒,131Xe的電場四極頻移(影響精度的干擾項)僅幾十毫赫茲,比傳統氣室小得多。
未來:從實驗室到芯片,量子設備更“聰明”
目前,這種多光通道氣室已能支持原子陀螺儀、雙光束磁強計等設備的多光束操作。但團隊也坦言,還有優化空間:比如進一步提升內壁透射率,延長氙氣的自旋弛豫時間(可能通過添加氫氣或氘氣形成保護膜)。未來,隨著芯片級量子設備的普及,這種“多窗”氣室有望成為標配,讓量子傳感器更小巧、更靈敏,在導航、醫療檢測、基礎物理研究等領域大顯身手。
從“單窗”到“多窗”,原子氣室的這場升級,不僅是加工技術的突破,更像給量子設備裝上了“廣角鏡頭”——當它能同時“看”多個方向的激光,我們對微觀世界的探測也將更精準、更全面。
來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