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注意過,夏季的溫室里常上演“冰火兩重天”:外面30℃,棚內卻能飆升到40℃以上,番茄被“曬蔫”、草莓被“燙熟”,農民不得不24小時開空調降溫——這背后,傳統農膜成了“隱形推手”。我國作為全球最大溫室種植國(2025年設施農業面積將超200萬公頃),如何讓農膜從“吸熱大戶”變“調溫高手”?上海大學團隊在《Engineering》期刊上公布的“光熱管理農膜”技術,或許能解這個難題。
傳統農膜的“尷尬”:保溫但“太燙”
溫室是反季節蔬菜的“命根子”。我國的日光溫室、連棟溫室和塑料大棚,像給土地蓋了層“透明棉被”,能鎖住陽光熱量,讓冬季棚溫比室外高8-17℃,支撐起全國近半數的冬季蔬菜供應。但這層“棉被”有個大bug——它對陽光“照單全收”:可見光(380-780nm)被作物用來光合作用,近紅外光(780-2500nm)卻直接轉化為熱量,導致夏季棚溫輕松突破40℃。數據顯示,傳統溫室70%-85%的運營成本都花在空調降溫上,高溫還會讓草莓甜度下降(15℃成熟的草莓比22℃的更甜)、番茄落花率增加,農民苦不堪言。
新農膜的“雙技能”:降溫+勻光
針對這一痛點,團隊研發了兩類“智能農膜”:
第一類是“被動輻射冷卻膜”,相當于給農膜裝了“無電空調”。它通過添加陶瓷顆粒(如二氧化鈦、硫酸鋇)反射大部分近紅外光(熱量),同時利用大氣的“散熱窗口”(8-13μm波段)將多余熱量直接“發射”到太空。實驗顯示,泰國的番茄溫室用了這種膜,夏季溫度降了2.8℃;我國南方的黃瓜棚,棚溫比普通膜低9℃,產量還提高了24.3%。
第二類是“光散射膜”,像給陽光加了“柔光屏”。傳統農膜讓陽光直射,葉子“上亮下暗”,下層葉片只能“喝殘羹”。光散射膜里的微顆粒(如二氧化硅、碳酸鈣)能把直射光“揉碎”成多角度的散射光,讓每片葉子都能“曬到太陽”。意大利的菠菜實驗中,用這種膜的產量比普通膜高22%;我國北方的番茄棚,高散射膜(29% haze)讓葉片光合作用效率提升27.2%,密植區產量增12.9%。
從實驗室到農田:難點與希望
不過,好技術要落地還得“過三關”:一是成本關——被動輻射冷卻膜需要添加高價陶瓷顆粒,成本是普通膜的1.5-2倍;二是工藝關——光散射膜的顆粒大小、密度得精準控制,否則可能“散射過度”導致光照不足;三是耐用關——長期風吹日曬,膜的散熱和散射性能會不會“打折扣”?
團隊正在用“模擬+數據”破局:先用CFD軟件模擬不同膜的溫光分布(比如預測番茄棚的溫度、光照均勻度),再通過數據挖掘分析作物的“小脾氣”(比如草莓最適溫度15℃、生菜需要散射光),最后定制“一作物一膜”方案。未來,隨著我國設施農業加速發展,這類“會調溫、懂勻光”的農膜有望成為溫室“標配”,讓作物在“不冷不熱、光照均勻”的環境里長得更壯、結得更多。
從“保溫度”到“調光熱”,農膜的這場升級,不僅能讓農民少掏電費、多收果實,更關乎全球90億人口的糧食供應——當溫室能更聰明地種出好作物,我們的“菜籃子”才會更穩當。
來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