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間的蔬菜大棚里,菜農正在給剛定植的番茄苗覆蓋地膜。銀灰色的薄膜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這是菜農今年第三次使用塑料地膜。“蓋地膜能保溫保水,番茄能夠提早上市,使得產量增加。”菜農的話道出了中國農業對塑料的深度依賴——這場始于上世紀80年代的“白色革命”,用塑料薄膜、大棚、滴灌帶等裝備,在干旱缺水的西北、寒冷的東北和耕地緊張的華北,創造了糧食增產的奇跡。
塑料改變中國農業
中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近20%的人口,塑料功不可沒。在甘肅干旱區,地膜覆蓋讓當季作物產量提高25%–42%;山東壽光的蔬菜大棚,讓北方冬季也能吃到新鮮黃瓜。數據顯示,全國使用的農業塑料每年約600萬噸,其中地膜使用量每年約140萬噸。這些塑料就像給土地穿上“保暖衣”:地膜提升地溫2–4℃,有效減少水分蒸發,還能抑制雜草;大棚則讓作物種植突破季節限制。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觸目驚心的污染。在新疆棉田,深耕時翻出的碎地膜像白色蛛網纏繞在根系間;華北的農田里,每公斤土壤中微塑料顆粒最高可達4萬顆。這些直徑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正悄悄改變土壤生態:它們堵塞土壤孔隙,讓水分和空氣難以流通,導致作物根系發育不良;地膜殘留使得棉花產量下降4%–19%,地膜殘留量每增加100公斤/公頃,作物產量就會下降3%。更嚴重的是,塑料中的有害添加劑,會隨著雨水滲入地下,污染水源,甚至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威脅健康。
(塑料大棚,)
從“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問題出在哪?
中國農業塑料使用的三個關鍵痛點:
(1)用薄膜,圖便宜的惡性循環
過去農民大量使用厚度不足0.01毫米的超薄地膜 (歐美標準為0.015–0.2毫米),雖然每畝成本低至70元,但極易破損,回收時殘留在土壤中的比例超過30%。調查顯示,連續使用地膜20年的農田,每畝殘膜量已達50公斤,相當于每平方米土地埋著75克塑料。
(2)回收體系缺失
目前全國農膜回收利用率不足70%,很多農村缺乏專業回收站點。更糟糕的是,焚燒地膜釋放的有毒氣體,加劇了空氣污染。
(3)可降解地膜的“成長煩惱”
雖然我國已出臺可降解地膜國家標準,但推廣受阻。相對于每噸2.5到3萬元的可降解地膜,傳統地膜每噸只需1萬元,降低了成本。而且,現有降解材料在低溫或干旱條件下分解不完全,反而形成更小的納米塑料顆粒,危害尚未明確。
(地膜殘留)
破局之路:讓塑料循環起來
面對挑戰,中國正在探索可持續塑料農業的新路徑:
(1)政策“組合拳”倒逼轉型
2018年起,國家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1毫米的地膜,鼓勵使用0.015毫米以上的加厚地膜,回收效率提高約40%。河北、甘肅、新疆等地試點“地膜回收補貼”,鼓勵使用較厚的增強地膜,試點區回收率提升至85%。
(2)技術創新破解難題
科研人員正在開發“會呼吸的地膜”——光熱雙降解地膜,能根據光照和溫度自動分解;山東農業大學團隊研發的增強增韌超薄生物降解地膜,帶來了近70萬元的新增利潤,降解后還能肥沃土壤。更令人期待的是“液體地膜”,噴在地里就能形成保水膜,收獲時自然降解為有機肥。
(3)構建農業塑料循環經濟
甘肅省武威市建立了“企業回收-加工再造-農戶回用”的閉環:回收站將舊地膜破碎清洗,加工成塑料顆粒,用于生產新的環保設備,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極大地提高了回收率。
(地膜覆蓋)
每個人都是環保農夫
可持續塑料農業的實現,需要各環節攜手努力:
(1)政府:加大對可降解地膜的研發補貼,在西北干旱區、華北地下水漏斗區等重點區域推廣“地膜有償回收”制度。
(2)企業:降低可降解材料成本,開發適合不同作物和氣候的專用地膜,比如針對馬鈴薯的黑色除草地膜、針對茶園的透光率可調地膜。
(3)農民:主動選用加厚地膜,配合機械回收設備,在收獲后及時清理殘膜。
站在陜西的塬坡上遠眺,成片的大棚在陽光下泛著銀光,那是現代農業的希望之光。當塑料不再是一次性消耗品,而是成為循環農業的一環,這場“白色革命”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讓豐收的土地既豐產糧食,又保持潔凈。正如農業農村部提出的目標:到2025年,全國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5%,讓“白色污染”成為歷史,讓“綠色塑料農業”扎根中國大地。
來源: 農業科學與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