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為什么天天抽血檢查?他的胳膊都青了!”這是ICU患者家屬最揪心的質疑,也是ICU醫生聽到的最多的抱怨。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萬榮文教授為您講解ICU每日抽血的科學密碼,讓您了解ICU每日血液檢測的臨床意義。
血液檢測是ICU的實時生命儀表盤
ICU患者的血液如同持續更新的健康密碼本,記錄著每分鐘的生命狀態變化。
1.感染追蹤系統
感染指標如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等每小時可波動50%,以膿毒癥患者為例,PCT水平可能在6小時內暴漲100倍,比體溫變化敏感10倍。2022年《柳葉刀》研究顯示,動態監測PCT可使抗生素使用精準度提升40%,避免過度治療導致抗生素暴露及肝腎損傷。
2.氧氣運輸警報器
血紅蛋白每下降1g/dL,全身氧氣輸送量減少7%。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患者而言,這相當于每天少吸入1罐家用氧氣瓶的供氧量。
3.臟器功能直播屏
肌酐值上升0.3mg/dL即提示腎功能惡化;而轉氨酶翻倍意味著肝臟細胞正以每分鐘數千個的速度死亡。這些變化往往在12小時內就會引發多器官衰竭。
每日抽血的5個“救命道理”
1.與死神賽跑的"黃金72小時"法則
ICU治療前72小時是決定預后的關鍵窗口。以膿毒性休克患者為例:
第1天:1小時、3小時、6小時、12小時、24小時監測乳酸水平,數值每升高1mmol/L,死亡率增加20%;
第2天:動態監測血小板計數,24小時內下降50%提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風險,DIC一旦發生,死亡率接近100%。
第3天:連續檢測前白蛋白水平<100mg/L需立即啟動腸內營養支持。
2.藥物治療的精準導航
以抗凝治療患者為例,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波動0.5就可能導致腦出血或血栓形成。只有通過每天動態的監測凝血功能,根據結果精準調整抗凝藥物劑量才能保證最佳療效。
3.器官功能的早期預警
肌酐值24小時內升高超過0.3mg/dL,提示急性腎損傷風險增加300%;轉氨酶24小時內增加超過正常值的一倍,提示肝細胞每分鐘死亡超5000個,存在急性肝衰竭的風險;肌鈣蛋白I(cTnI)每升高0.04ng/ml,則提示心肌損傷;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SCVO2)<70%提示組織缺氧,早于血壓下降2-4小時,持續<65%時,多器官衰竭風險增加5倍。
4.電解質平衡與否預警
血鉀濃度波動0.1mmol/L即可能引發心律失常,K+>6.0mmol/L時可直接引發心臟停搏;血鈉<120mmol/L可能誘發腦水腫昏迷;更重要的是電解質的變化常在癥狀出現前6-12小時可通過血液檢測而被發現。
5.隱匿性出血預警
血紅蛋白每日下降1g/dL相當于隱性失血500ml;細胞壓積(HCT)下降比血紅蛋白更敏感,HCT每降3%相當于失血500ml。一旦出現上述情形需積極尋找病因,并及時干預。
每日抽血會使病情雪上加霜嗎?
ICU每日抽血5-10ml不僅不會導致患者病情雪上加霜,增加總體醫療開支,相反還可以挽救患者生命,是治療必要的手段,可以改善預后,節約醫療費用。
1.人體血液系統具有驚人的代償能力
骨髓每分鐘產生1.6億個紅細胞,補充10ml血液僅需2分鐘;成人平均血容量4000-5000ml(約占體重7-8%),每日抽血量僅占0.1%-0.2%;制造10ml血液僅需要0.2g鐵,相當于5顆菠菜或1/4個豬肝的量。
2.研究及臨床證實
2023年《Critical Care Medicine》多中心研究,5000例ICU患者分析顯示,規范采血組(每日檢測)較對照組貧血發生率無顯著差異(12.3%vs 11.8%);臨床研究證實,膿毒癥休克患者前12小時需每2-4小時監測乳酸值,這種"瘋狂"頻率可成功挽救85%的潛在多器官衰竭患者。另外,有研究證實,精準化檢測能使ICU住院日縮短2.3天,總體醫療費用降低18%。
專家提醒
重癥醫學科萬榮文主任提醒:每次采血都是醫護人員在科學預判,理解這份科學背后的用心,或許能讓家屬在焦慮中多一份安心。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 重癥醫學科 黃仁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黃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