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效果顯著的療法。關于“冬病夏治”,人們熟知的是“三伏貼”,但蘇北、皖北、魯南等淮海地區的“伏羊節”,同樣是冬病夏治的典范。在古代,人們認為夏季陽氣旺盛的時候,人體內的陽氣也隨之升華,此時吃羊肉能夠以熱制熱,排出體內的毒素和濕氣,從而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那么,在潮濕悶熱的夏季,應當如何選擇藥膳以實現冬病夏治?
對此,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認為,首先要關注溫熱性的食物,“雖然夏天氣溫高,但是人體的陽氣浮于外,內里相對虛寒,因此應適當吃一些溫熱性食物,如羊肉、桂圓、韭菜、生姜等,可以溫補陽氣”。
圖源:AI生成
其次,宜選用一些健脾利濕的食物,如薏米、白扁豆、紅豆,目的是要維持脾胃的正常運化功能。最后,要注意補充水分和維生素。“天氣炎熱出汗多,易導致水分丟失和電解質消耗。因此,除了多喝水,還要多吃一些水分充足、富含維生素的果蔬類食品。”王宜說道。
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則提出,根據現在的氣候特點“辨證施膳”。“南方地區的藥膳應當以清熱化濕為主。”張忠德解釋道,南方地區濕熱偏重,人體由于出汗較多造成陽氣外泄,濕邪容易侵蝕人體,引起各種濕疹、瘡癤,以及一系列胃腸道的不適。對此,他推薦食用白扁豆赤小豆生姜瘦肉湯、木棉花薏苡仁陳皮排骨湯等。
圖源:AI生成
“夾風夾寒”是北方地區這段時間的顯著特征——氣溫上漲、雨水增加且早晚溫差大。這使得北方地區很多人除了胃腸道問題外還會出現過敏癥狀。“因此除了祛濕、祛熱,還要兼顧補氣健脾。”張忠德建議,在南方藥膳的基礎上,北方地區可以加一些黨參、西洋參、太子參、五指毛桃等。
天氣再熱一點,進入三伏天以后,大部分地區炎熱多雨,暑濕熱并重。針對這一時令特點,張忠德建議選用苦瓜、冬瓜、西瓜、綠豆等清熱食材,再加一些荷葉、蓮子心、燈芯花、淡竹葉等清心除煩的藥材。張忠德還特別提醒,對于平時脾胃虛弱者,注意不要長期食用,適當吃一兩次即可。
來源丨《光明日報》(2025年6月14日 07版)、封面圖由AI生成
初審丨陳嘉琦 李書豪
復審丨魏星華
終審丨韓永林
來源: 《光明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