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是深化科學教育的關鍵所在。本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的視角,建立了科技教育政策工具分類(X軸)與科技教育實踐路徑分類(Y軸)二維分析框架,對31份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文本進行系統考察和定量分析。研究發現:政策工具上,象征勸誡工具應用過溢,鼓勵號召政策工具運用尤為頻繁;實踐路徑上,側重于青少年科技教育實踐活動的參與,未深度參與教育評價、教師培訓。優化我國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相關政策,應當科學配置多種政策工具,增強科技工作者參與教育評價和培訓,聚焦科技教育政策效果評估。

科技工作者,又稱科學技術工作者,是指在自然科學領域掌握相關專業的系統知識,從事科學技術的研究、傳播、推廣、應用,以及專門從事科技工作管理等方面的人員,職業上主要包括科學技術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和自然科學教學人員[1]??萍脊ぷ髡邊⑴c青少年科技教育,有助于挖掘基礎教育階段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潛力,拓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政策文本為考察國家治理的內部動力學提供了科學依據[2]。自21世紀以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工作者參加青少年科學教育的文件,涉及教育資源建設、教育實踐活動和教育政策制定等。當前,關于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相關政策文本的研究不足,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工具的類型與實踐路徑尚未明晰。基于此,本研究從政策工具的視角,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我國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文本進行定量分析。通過對政策工具的選擇、使用特點,以及不足之處進行深入分析和總結,提出未來科技教育政策調整和完善的對策建議。

研究設計

政策選擇

21世紀初,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凸顯。在此之前,為推進我國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科技部制定了《2000—2005年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綱要》。因此,本研究以1999年1月1日到2023年7月14日為檢索時間段,以“科技工作者”“科技教育”“青少年”為主題詞,系統檢索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科技部等官方網絡平臺的相關文件,并參照以下標準進行了遴選:發文機構為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以及國務院下屬各部委或其他特設直屬機構;發文內容與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密切相關;發文類型為指導意見、計劃通知、規劃綱要等;各類講話、報告、回函和批復等非正式決策文本均不納入。最終確定31份政策文件作為研究樣本,依次按照頒布時間先后進行編號(詳細內容見“中國科技教育”微信公眾號“我國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相關政策的量化研究”附表1)。

分析框架

政策工具是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為解決某一社會問題或實現政策目標而采取的具體手段和方式[3]。從政策工具視角對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進行文本分析,一方面需要識別政策樣本中所使用的政策工具及類型;另一方面還需要考慮政策實施過程中實際操作的路徑和方式。基于此,本文構建了科技教育政策文本內容的二維分析框架。

X維度:政策工具維度

關于政策工具的類型,本研究借鑒張根文對科普政策工具的分類[4],結合科技教育政策的具體情況,將政策工具類型分為權威型、激勵型、象征勸誡型、能力建設型和系統變革型。權威型工具是指政府運用合法的權威規范目標群體行為的一種強制性措施[5],多以“做好”“制定”“謀劃”等語言呈現。激勵型工具是指憑借正向或負向的反饋誘導目標群體采取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行動[6],多以“表彰”“獎勵”“激勵”等語言呈現。象征勸誡型工具是指政府通過建立無形的愿景與價值觀,使用勸服的方式引導目標群體自覺調整相關行動[7],多以“鼓勵”“支持”“宣傳”等語言呈現。能力建設型工具是指依靠信息、培訓、指導等方式提升目標群體的綜合能力[8],多以“加強”“搭建”“培訓”等語言呈現。系統變革型工具是指通過對組織結構進行變革重新分配權威,促進政策目標的實現[9] ,多以“改革”“改善”“整合”等語言呈現。具體政策工具的內涵見表1。

Y維度:實踐路徑維度

為加強對科技教育政策的多維審視,本研究引入實踐路徑維度進行研究。從國內外實踐經驗看,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實踐路徑包括:參與科技教育的政策制定、實踐活動、教師培訓、教育評價、資源建設[10]。具體實踐路徑的內涵見表2?;谏鲜龇治?,本研究最終建立“科技教育政策二維分析框架”(見圖1)。

圖1 科技教育政策二維分析框架

編碼統計

編碼統計是科技教育政策工具的分析基礎。本研究基于二維分析框架,在微觀分析過程中,按照“政策編號-政策工具類型”的編碼方式,對政府文件相關內容進行逐句編碼,歸類所屬政策工具和實踐路徑,建立“政策文本內容分析單元編碼表”(詳見“中國科技教育”微信公眾號“我國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相關政策的量化研究”附表2)。為了確保文本編碼的信度,本次政策編碼統計由2位編碼者共同完成。2位編碼者獨立編碼,并交叉檢驗一致性。結果顯示,不同編碼者一致性達到80%以上,政策具體內容條目劃分基本一致,表明編碼結果具有一定可信度。

研究結果

政策制定主體統計分析

對出臺政策的機構進行分析,不僅能夠確定該政策領域的核心機構或重要信息來源,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政策領域橫向部門的聯系程度和政策涉及的范圍[11]。據統計,31份科技教育政策文本的制定部門主要有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教育部、中宣部等26個國家機關部委(表3)。由表3可知,中國科協出臺政策的次數最多,在聯合行文方面占據絕對優勢。國務院及其各職能部門是政策頒布的重要力量,單獨行文發文共11次。此外,部門聯合發文數量占比約48%,表明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各部門合作治理的理念增強,青少年科技教育管理跨部門協同合作日益密切,逐漸形成齊抓共管、多措并舉的工作局面。

科技教育政策二維分析

在對政策文本內容分析單元編碼的基礎上,最終形成科技教育政策的二維分布(詳見“中國科技教育”微信公眾號“我國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相關政策的量化研究”附表3)。

政策工具維度結果分析

分析發現,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工具的使用與分布呈現不均衡現象。一方面,科技教育政策工具的使用聚類現象突出(圖2),說明國家目前主要采用象征勸誡這一政策工具推進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希望通過宣傳、倡導等方式營造重視科技教育的社會氛圍,強調科技教育對于青少年成長和國家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各類型政策工具的具體運用方式存在差異。在象征勸誡工具的運用中,均采用“鼓勵號召”措施,多見于《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16—2020年)》《“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等統領性文件。在激勵工具的運用中,“獎勵措施”居于主導地位,“經費支持”次之。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懲罰警示作用的“懲罰措施”工具和規范科技教育工作行為的“勸誡規勸”工具未被采用。在權威工具的運用中,“要求”和“標準”是政府首選的理想取向工具,“監管”工具使用頻率較低,“評估”工具未被采用。在能力建設工具的運用中,“引導支持”使用頻率最高,“政策傾斜”次之,“制度建設”占比為0。此外,系統變革工具的運用則全部體現為“體制改革”。

圖2 我國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的工具類型分布

實踐路徑維度結果分析

為進一步增強科技教育政策工具分析的全面性,引入了實踐路徑維度。一方面,不同實踐路徑下,科技教育政策工具的使用頻次差異顯著(圖3)。在教育實踐活動維度,政策工具使用頻次最多;在教育資源建設、教育政策制定維度中,政策工具使用頻次較多;在教師培訓維度中,政策工具使用頻次較少。此外,政策工具的使用并未涉及教育評價維度,這一現象可能與發文部門的職能有關。另一方面,各類型實踐路徑下的不同維度,政策工具的使用頻次存在差異。教育實踐活動方面,教學活動作為主要途徑,借助鼓勵號召、引導支持、標準等工具,以實現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創新和質量提升;教育資源建設方面,人才資源占56.25%、科普資源占18.75%、平臺資源和教材資源均占12.5%;教育政策制定方面,科技工作者以間接參與為主,占85.71%,主要借助的是激勵工具和權威工具。教師培訓方面,僅有2份文件提及,呈現年份間散點分布形態。

圖3 我國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的實踐路徑分布

研究結論

政策工具上,象征勸誡工具的應用過溢,鼓勵號召工具運用尤為頻繁

政策工具結果分析表明,政府在制定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的過程中使用多種政策工具,但使用比例的失衡現象較為明顯,具體表現為象征勸誡工具使用頻次過溢,其余工具使用不足。據頻數統計分析,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文本中大部分是象征勸誡工具(占58.06%)。而在象征勸誡工具中,鼓勵號召一項就達到100%。鼓勵號召工具運用過于頻繁,往往由于先前相關政策未切實執行,而在后續政策文件中需要不斷提及,從而產生過溢;或者先前政策雖被執行,但卻達不到原定的政策目標,因而在后續政策中不斷強調,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過溢[12]。這些政策目標均為鼓勵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保證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青少年科技素養的提升,但事實是其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能力建設工具占比較低的現象(占9.68%),表明政府制定科技教育政策時較多考慮短期效果政策成本,忽視了職能拓展帶來的長遠發展。同時,系統變革工具使用頻次和比例最低(3.23%),反映政策制定主體傾向于采取局部優化措施,忽視了制度變革、權威分配、資源重組等復雜因素,導致政策執行的可持續性不足。

實踐路徑上,側重科技教育實踐活動的參與,未深度參與教育評價、教師培訓

實踐路徑分析結果表明,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技教育實踐活動的比重較大,并未深度參與教育評價和教師培訓。據頻數統計分析,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實踐活動的比例超過半數,成為推動科技教育發展的核心力量。具體而言,科技工作者利用自身科技資源聯合中小學組織教學活動或科研活動,實現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全面提升??萍脊ぷ髡邊⑴c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資源建設占25.8%,政府通過推進科技教育多主體協同機制建設,宏觀層面落實科教部門密切合作,中觀層面落實科教組織機構互相配合,微觀層面落實科教活動深度融合,建立并強化科技教育實踐優質資源供給和專業支持保障體系。同時,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政策制定占11.29%,反映出政府傾向于將科技工作者的專長和經驗融入最高層面的決策中,以充分發揮其在科技教育改革中的獨特作用。

教師是開展科學教育的中堅力量,其專業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上述31份政策文本,只有2份涉及鼓勵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科學教師培訓的宏觀指導,但并未給出具體的實施策略和建議。此外,目前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技教育評價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也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參與機制和渠道。

我國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政策建議

科學配置多種政策工具

政府部門要重視政策工具類型配置的科學性、合理性。具體而言,避免對象征勸誡工具的過度依賴,適當增加能力建設工具、系統變革工具的比重。象征勸誡工具雖然具備一定的輿論導向作用,但短期內難以看到顯著的成效,應適度減少其使用頻率。科技教育政策文本中,能力建設工具和系統變革工具占比偏少,不利于構建長遠的科技教育體系。能力建設工具如人才培養、資金支持、政策傾斜等,能提升科技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系統變革工具如政策框架的優化、權力、資源的分配等,更是實現政策可持續執行的重要手段。科技工作者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涉及多個職能部門,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注重對相關部門的權力配置,不斷適應發展的新情境。

加強科技工作者參與教育評價和培訓

實踐路徑方面,應當加強科技工作者參與教育評價和教師培訓,促進科技資源與教育資源的整合??茖W教育的實施不僅需要明確嚴格的執行準則,也需要在執行過程中的有力監管與專業評測[13]??萍脊ぷ髡邞{借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能更準確地評價學生在科技教育實踐中的表現,從而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比如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各級各類科技競賽中,就可以邀請一些科學家或者科技工作者參與,以此提升科技教育活動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在教師培訓中,科技工作者的指導能夠對教師產生積極的影響。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當充分考慮科技工作者在教育領域的角色與作用,建立相應的合作機制。比如可以通過引導支持、經費支持、制度建設等政策工具,鼓勵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與學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此外,科技工作者還可以通過專題講座、工作坊、實踐指導等形式,幫助教師更新科學知識、掌握先進的科學教育教學方法。

聚焦科技教育政策效果評估

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徑,是政策目標與結果之間的橋梁。政策評估結果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所選用的政策工具是否科學合理,進而幫助政策制定者調整和優化政策工具。因此,應該明晰政策目標,選擇評估模式,加強科技教育相關政策效果的評估。一方面,在制定政策過程中,確保政策目標明確且易于評估。為了提高科技教育政策評估工作的可操作性,應適當將政策目標進行細化。另一方面,選擇合適的政策評估模式,開展相關政策效果評估。德國學者韋唐將政策評估模式分為效果模式、經濟模式和職業化模式[14] ,其中,效果模式下包括的目標達成模式,以政策目標為導向,評估政策執行的成效和結果。運用到科技教育政策評估中,目標達成模式關注的是政策執行的結果與政策目標是否一致。在評估政策效果時,需了解科技工作者的實際參與和組織建設情況,將實際效果與目標進行對照,從而判斷所選擇的政策工具是否合理有效。

參考文獻

[1]何國祥.科技工作者的界定及內涵[J].科技導報,2008(12):96-97.

[2]黃萃,任弢,張劍. 政策文獻量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的新方向[J].公共管理學報,2015(2):129-137,158.

[3] 褚宏啟. 教育政策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30.

[4] 張根文,都江堰.政策工具視角下我國科普政策研究——基于2000—2021年政策的文本分析[J]. 科普研究,2023,18(2):9-18,110.

[5] 林小英,侯華偉. 教育政策工具的概念類型:對北京市民辦高等教育政策文獻的初步分析[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9) :15-19.

[6] 安紅,李怡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回顧與反思——基于政策要素與政策工具的二維分析[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4,43(5):138-144.

[7] 陳薈,李晨程.我國鄉村教師政策工具的問題檢視及優化方略——基于麥克唐納與艾莫爾的分析框架[J].教師教育學報,2024,11(1):100-110.DOI:10.13718/j.cnki.jsjy.2024.01.011..

[8] 黃忠敬.教育政策工具的分類與選擇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8):47-51.

[9] 黃萃,趙培強,蘇竣.基于政策工具視角的我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政策文本量化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36(5):88-95.DOI:10.14138/j.1001-4519.2015.05.008808.

[10] 張正嚴,陳霞玲.科技工作者參與中小學科學教育的價值向度與實踐路徑[J].教師教育學報,2023,10(6):56-67.

[11] 姚佳勝,方媛.政策工具視角下我國流動兒童教育政策的量化分析[J].教育科學,2020,36(6):85-93.

[12] 黃萃,蘇竣,施麗萍,等.政策工具視角的中國風能政策文本量化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1,29(6):876-882,889.DOI:10.16192/j.cnki.1003-2053.2011.06.012.

[13] 關松林.發達國家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經驗與啟示[J].教育研究,2016,37(12):140-146,154.

[14] 陳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324.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項目“科學家精神融入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策略創新研究”(BHA230126);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理工科大學生科學家精神教育及教材建設研究”(233096);宜賓市雙城協議保障科研經費(XNDX2022020025)

來源: 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