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的養豬場旁,或是城市的醫院下水道里,常有一種“隱形污染”——抗生素廢水。比如四環素,這種廣泛用于畜禽養殖和人類醫療的廣譜抗生素,若未經處理排入水體,會通過食物鏈積累,威脅生態和人體健康。傳統光催化技術雖能降解,但催化劑易團聚、難回收,實際應用受限。我國天津工業大學團隊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期刊上公布了一項新成果:用天然纖維素和殼聚糖做成“海綿骨架”,再“種”上硫化銦鋅納米顆粒,制成可吸附-光催化協同的新材料,在陽光下4小時能去除91.5%的四環素,且能重復用8次。

傳統光催化的“痛點”:難回收、效率低

光催化降解是目前處理抗生素廢水的熱門技術——用催化劑吸收光能,產生自由基分解污染物。但常用的粉末狀催化劑(比如硫化銦鋅)有兩個大問題:一是納米顆粒容易“抱團”,減少有效反應面積;二是降解后難從水中回收,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更麻煩的是,單純依賴光催化,污染物濃度低時反應效率不高,濃度高時又容易“堵”住催化劑表面,影響降解效果。

天然海綿“搭骨架”:吸附+光催化雙管齊下

研究團隊想到了“雙保險”策略:用天然高分子材料(纖維素和殼聚糖)做海綿骨架,既提供吸附位點“抓”住污染物,又作為載體固定硫化銦鋅納米顆粒,防止團聚。具體怎么做?先把纖維素和殼聚糖分別制成黃原酸鹽溶液,混合后加入鋅、銦的金屬鹽,再通過水熱反應讓黃原酸鹽分解,釋放硫離子與金屬離子結合,原位生長出硫化銦鋅納米顆粒(約15nm),同時形成多孔海綿結構(孔徑150-500μm)。

這樣的設計有啥好處?纖維素和殼聚糖表面有大量羥基、氨基等“吸附小鉤子”,能通過靜電吸引和氫鍵快速“吸住”四環素分子;而硫化銦鋅納米顆粒均勻分散在海綿骨架上,吸收陽光后產生電子-空穴對,生成超氧自由基(?O2?)和空穴(h?)等活性物質,把吸附的四環素一步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實驗數據:陽光4小時去九成,重復用8次仍有效

測試結果很亮眼:在10mg/L的四環素溶液中,這種復合海綿(稱為ZnInCCS)在陽光下照射240分鐘,去除率高達91.5%,比單純用硫化銦鋅粉末(70%)和普通海綿(無降解能力)強得多。更關鍵的是,它能“邊吸邊降解”——吸附飽和后,光催化分解污染物,騰出吸附位點繼續“抓”新的污染物,形成循環。

耐用性也不錯:重復使用8次后,去除率仍保持72%。團隊分析,這是因為硫化銦鋅納米顆粒牢牢“長”在海綿骨架上,多次使用后結構沒明顯變化。戶外測試更驗證了實用性:夏天戶外環境下,20cm×20cm×5cm的容器中,150分鐘就能降解90%的四環素。

局限與未來:向規模化應用再邁一步

當然,目前材料還有優化空間。比如,高濃度四環素(30mg/L)時去除率會下降,可能是污染物“堵”住了吸附位點;多次使用后效率降低,需要更徹底的再生方法(比如切割成小塊)。團隊下一步計劃優化制備工藝,提升材料對復雜廢水(含其他污染物)的適應性,同時探索其在工業廢水處理中的規模化應用。

這種“天然材料+光催化”的設計,既解決了傳統催化劑難回收的問題,又利用了吸附-降解的協同效應,為抗生素廢水治理提供了更環保、高效的新思路。未來,類似的“海綿光催化劑”或許能出現在更多污水處理廠,讓陽光成為降解污染物的“綠色幫手”。

來源: 化學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