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國吳赤烏年間
(公元238~250年)
孫權遣兵修浚赤山湖至今
這座古代人工湖泊
已走過1700余年的歷史
赤山湖這一片古老而又年輕的水域
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
見證了古代灌溉技術的智慧與輝煌
還記錄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歷程
隨著時代的發展,為滿足社會生產的需求與人口的增長,赤山湖及周邊的圍湖造田運動并沒有停止。人進,則水退。魚塘、圩田面積不斷增加,湖面面積不斷縮小,直至后來,大湖面完全消失。今天小編就繼續跟大家聊一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由于人類的無度索取,赤山湖及周邊承擔了哪些環境問題與水患壓力呢?
上世紀70年代,赤山興建紅砂場,人工開挖紅砂,到80年代中期,年銷售紅砂達1.2萬噸。然而由于過度開采,導致赤山山體裸露,植被覆蓋率很低,進而引發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在兼顧防洪抗旱與農業灌溉的前提下,赤山湖大湖面及周邊灘地被開發成規模化漁場。但漁場建成后,赤山湖內湖大水面完全消失,僅剩外圍環河2.3平方公里的行洪通道,赤山湖片區的洪水防控形勢也隨之變得被動。
赤山戴帽子,圩里喊老子。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區域性、突發性強降雨明顯增多,洪澇災害頻發,漁場連年受淹,赤山湖周邊及下游地區面臨巨大的水患風險,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遭受極大的威脅。
除此之外,水產養殖過程中大量使用飼料和藥物,增加了赤山湖及周邊水域氮磷等物質的負荷。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水質不斷惡化,原有的生態平衡被打破,許多水生生物失去了生存空間,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
與此同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未經處理便直接排入湖體,也嚴重影響了水體健康,藻類大量繁殖,水體透明度降低,溶解氧含量下降,使赤山湖及周邊水生生態系統遭受了進一步的破壞。
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人們通過改造自然,獲得了經濟利益,卻違背了自然規律,破壞了生態平衡、防洪安全,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催生出新的發展觀念——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規律。
一路走來
赤山湖因水而生、因水而興
卻又因水而困
新時代來臨
赤山湖如何利用自然規律
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擺脫困境實現華麗轉身
下期接著為大家講述
來源: 赤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