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術萌芽期:被動式設計主導
德國被動房研究所提出“被動優先”理念,強調圍護結構的高保溫性、氣密性及新風熱回收技術,將建筑供暖需求降至15kWh/(m2·a)以下,成為超低能耗建筑的標桿。
典型案例:德國達姆施塔特第一座被動房。
**2.**技術成長期:主動式系統融合
超低能耗建筑概念全球推廣,標準體系、技術體系逐步完善,歐盟修訂《建筑能效指令》(EPBD),強制要求新建公共建筑近零能耗(2021年);中國發布《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GB/T 51350-2019),形成設計-施工-評價全流程規范;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提出以一次能源為衡量標準的凈零能耗建筑定義,推動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化設計,并細化“場地能源”“排放量”等不同邊界下的評價體系。
關鍵技術實現迭代發展,被動式技術持續深化,主動系統被納入超低能耗建筑系統中,例如光伏能源、地源熱泵等。
典型案例:列車新城項目、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等。
3.技術成熟期:數字化與智能化驅動
隨著智智能化數字化技術不斷發展,新技術正在逐步融入超低能耗建筑技術,例如能源智慧管理系統、光儲直柔技術等極大提升了建筑能耗的利用效率。
來源: 奧潤順達超低能耗建筑技術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