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倒刺?
倒刺的學名為“逆剝”,是指甲周圍表皮因干燥或摩擦導致開裂,呈三角形逆向剝脫的小片表皮。關鍵成因如下:
1.皮膚干燥:
指甲周圍的甲周皺襞缺乏皮脂腺和汗腺,無法分泌油脂保濕,秋冬季節尤其脆弱。
2.外界刺激:
頻繁接觸肥皂、洗滌劑(破壞皮脂膜),或啃咬指甲、物理摩擦(如打球、搬物)加劇角質層損傷。
3.誤區澄清:
與維生素缺乏無關。醫生明確表示,除非全身皮膚異常,否則倒刺單純由局部屏障受損引起,盲目補充維生素無效。
為什么“隨手一撕”危害巨大?
撕扯倒刺看似小事,實則可能引發連鎖感染反應:
1.傷口敞開:
倒刺根部與活體表皮相連,撕拉會牽連周圍皮膚,形成肉眼難見的小傷口。
2.細菌入侵:
常見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通過傷口進入,引發甲溝炎(紅腫疼痛)、皮下膿腫,甚至指頭炎。
3.全身感染風險:
細菌隨血液循環擴散可導致膿毒血癥、骨髓炎,嚴重時危及生命。
正確處理三步法
1.溫水軟化:
浸泡手指5分鐘(水溫≤40℃),軟化角質層,減少修剪時皮膚撕裂。
2.消毒修剪:
用酒精棉片擦拭指甲剪,從倒刺根部水平貼緊剪斷,避免斜剪加深傷口。
3.保濕封閉:
剪后立即涂抹含神經酰胺、尿素的護手霜或潤膚油,強化屏障。
預防倒刺
避免倒刺反復生長,需針對性保護手部環境:
1.物理防護:
接觸洗滌劑時戴乳膠手套;避免啃咬指甲或硬物摩擦。
2.強化保濕:
洗手后3分鐘內厚涂護手霜,重點按摩甲周。優選含油脂、尿素、維生素E的厚重膏體(如凡士林)。
3.環境調節:
干燥季節使用加濕器,維持室內濕度>40%。
倒刺背后的健康哲學
倒刺的本質是皮膚發出的“干旱警報”。看似微不足道的局部損傷,卻可能因忽視演變成全身危機,這警示我們:
1.身體無小事:
每一處微小異常都是整體健康的縮影,正確干預才能阻斷惡性鏈條。
2.預防優于治療:
80%的倒刺可通過保濕避免,護手成本遠低于感染后的醫療代價。
來源:湖南師范大學附屬湘東醫院 宣傳法制科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湘東醫院 宣傳法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