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防紫外線“護盾”,居然跟空氣污染也有強關聯!

近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華北中南部和成都平原部分城市近來可能出現臭氧中度污染”的警示,引發廣泛熱議。原來,在夏日的藍天白云之下,臭氧如“隱身殺手”般正伺機而動。

臭氧,化學式為O3,是氧氣(O2)的同素異形體,它比含兩個氧原子的氧氣多一個氧原子。在常溫常壓下,臭氧是一種有特殊臭味的淡藍色氣體,其穩定性極差,會自行分解為氧氣。“在平流層,臭氧是地球的守護者,能有效吸收紫外線,保護地球生物;而一旦下降到與人類呼吸密切相關的對流層,它就可能形成影響人體健康的臭氧污染。”中國民航大學理學院化學系講師李昂說。

對流層中的臭氧并非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產生,而是一種二次污染物,它是由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生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氮氧化物的產生主要與機動車運行、發電廠發電、燃煤鍋爐燃燒,以及水泥爐窯的高溫燃燒或工藝過程有關;揮發性有機物的來源則更為廣泛,包括機動車尾氣排放、油品揮發泄漏、工業企業廢氣排放、各類溶劑使用過程中的排放、液化石油氣的使用,甚至連發膠等生活日用品也會產生揮發性有機物。

“臭氧污染具有鮮明的‘季節性’和‘地域性’特征。”李昂提醒,每年5-9月,陽光強度達到全年峰值,成為產生臭氧的“催化劑”。從地域分布來看,臭氧污染在城市和周邊地區較為突出。晴朗夏季的上午8-9點,臭氧會隨著太陽的升起逐漸開始形成;到14-17點,臭氧濃度會達到一天中的最高峰。陽光越強烈,臭氧的生成速度就越快;污染物的濃度越高,臭氧污染的暴發就越猛烈。

臭氧污染不像PM2.5那樣會制造灰蒙蒙的視覺沖擊,除了些許異味之外,基本上是悄無聲息地侵入人體。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呼吸科副主任韓國敬介紹說,當空氣中臭氧濃度超過每立方米160微克時,健康人群也會出現咽喉腫痛、咳嗽、胸悶等癥狀,哮喘患者的急診率會大幅上升,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病情也會加重。“長期暴露在高濃度臭氧環境中,更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肺功能損傷。兒童、老年人和戶外工作者由于抵抗力較弱或暴露時間長,更容易成為臭氧的‘攻擊目標’。”韓國敬提醒。

普通口罩對臭氧污染的防護效果不佳,最有效的辦法其實是“躲”。韓國敬建議,在臭氧污染嚴重時,應及時關閉門窗,將其“拒之門外”,少量溜進室內的臭氧會很快自行分解。大家盡量避免在14-17點臭氧濃度最高的時段外出活動。如果必須出門,不妨佩戴護目鏡、活性炭口罩,穿上長袖衣物。戶外運動時,更要根據臭氧濃度調整強度,避免劇烈運動。

(科普時報記者 陳杰)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