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傳播中心聯合譯林出版社,在南古所“科學筑夢師”項目的框架內,于南師附中新城初中“青春逐夢,科技啟航”科技周期間,邀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江蘇省古生物學會秘書長吳榮昌,為新城初中八年級全體師生獻上了一場精彩的科普講座。南師附中新城初中副校長陳瀾出席。
活動開始,吳榮昌研究員和譯林社副總編輯陳葉分別代表南古所和譯林社,向新城初中圖書館贈送了譯林社最新出版的青少年科普圖書“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滅絕”系列。
“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滅絕”系列通過講述五次經典的大滅絕、新近發現的大滅絕、人類世大滅絕,以及受到威脅的瀕危物種,深度探討地球生命的演化以及地球環境和生態的保護,不僅能夠激發讀者對古生物的興趣,幫助他們了解對生物演化而言至關重要的滅絕現象,還能讓他們懂得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的重要性。
在這套書的新書發布會上,地層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戎嘉余寄語青少年說:“希望小朋友們安排好業余時間,讀些優秀的、包括‘生命演化’在內的課外、科普讀物。多讀這些書籍,你會慢慢了解地球與生命是如何演變的,你會慢慢懂得什么是‘生物大輻射’和‘生物大滅絕’,它們都是生命演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相信,隨著知識面的拓寬,你會更加熱愛生命世界,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戰;你會更加敬畏自然,保護環境,一點一滴,從我做起,既為當下,也為將來。”
隨后,吳榮昌研究員作了題為《古生物研究的科技前沿——深時海洋生態系統多樣性演變》的科普講座。
海洋生態系統是由海洋生物和它們的環境所組成的復雜系統。生態系統是如何形成的?現今生物多樣性最先起源于海洋。
海洋生態系統的最初形成可以追溯到數十億年前的地球形成初期。當時,地球表面是熾熱的熔巖,海洋是由隕石撞擊后形成的。隨著地球的冷卻,海洋逐漸成為了一個適合生命生存的地方。在5.4億年之前, 海洋生物以藻類和細菌的繁盛為特征,多樣性、生態類型和群落結構都比較簡單。然而,之后這些生物不斷地演化,逐漸形成了復雜的海洋生態系統。此外,海洋生態系統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受到了很多外部因素的影響,比如隕石撞擊、地質構造活動、氣候變化等等;海洋生物多樣性經歷數次大滅絕事件。因此,海洋生態系統是一個神奇而復雜的世界,它的形成和演化是一個漫長而不斷變化的過程。
這場講座穿越億萬年,帶領同學們窺視海洋生態系統波瀾壯闊起源與演化的過程,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態系統,啟發青少年珍惜我們的藍色星球,為保護海洋生態系統而努力。
互動環節,同學們積極提問,吳榮昌研究員耐心解答,現場氣氛熱烈。
以“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滅絕”系列的出版為起點,南古所將持續與譯林出版社合作推出科普進校園、公共科普講座活動,旨在為青少年提供更多接觸科學、了解科學的機會,推介更多科普好書,為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知識,培養未來的科學人才貢獻力量。
來源: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