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發現家里出現了南方常見的大蟑螂。相對于北京常見的蟑螂,這種蟑螂個頭兒和翅膀更大,看起來有點兒恐怖。北京怎么會有這么大的蟑螂?是隨著快遞從南方來的嗎?

“南方大蟑螂”可能是美洲大蠊

在我國,人們生活中常見的蟑螂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德國小蠊和美洲大蠊。前者分布在全國各地,后者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與宣傳部副主任、昆蟲學專家熊品貞表示,北京居民家中出現的體型更大的南方蟑螂很有可能就是美洲大蠊,它的體長在3-4厘米,外表油光發亮,生命周期比較長,在南方全年可見,在北方野外無法以成蟲形式過冬。體型較小的蟑螂叫德國小蠊,外表發黑發棕,多數體長在1-3厘米,其生命周期較短,幾個月就能完成一代,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

雌蟑螂繁殖時會產生卵鞘,有的蟑螂會帶著卵鞘跑,也有的把卵鞘生在邊邊角角就不管了,蟑螂一生會產生多個卵鞘。卵鞘左右密密麻麻地排布著兩排卵,數量有20-50個。卵鞘外表光滑、質地堅硬,保水、保濕,可以順利度過嚴寒酷暑,等到溫濕度合適,小蟑螂再從卵鞘中孵化出來。

兩種蟑螂在中國其實都屬于入侵生物。其中,美洲大蠊是家庭常見蟑螂中體型最大的種類,食性廣泛,覓食過程中會污染人類的食物,傳播病菌和寄生蟲,其體內外可攜帶痢疾桿菌、霍亂弧菌、黃曲霉菌等多種病原體和寄生蟲卵,是世界性衛生害蟲。

德國小蠊個頭小,但是適應性相當強,分布也最為廣泛,幾乎全世界的人類聚居地都有它們的身影。只要有一點適宜的食物,德國小蠊基本上就可以存活甚至繁殖。而且對比美洲大蠊等南方蟑螂,德國小蠊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它們比較耐寒。不怕冷再加上繁殖率高,讓德國小蠊成了蟑螂中最難防治的一種。

1998年就已在北京出現

現在一般認為美洲大蠊原產于非洲,德國小蠊來自東南亞一帶,它們最初跟隨船運貨運物流擴散到世界各地。只不過它們入侵的時間太早了,適應性又非常強,在中國早就定居了。

美洲大蠊喜濕熱環境,主要棲息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其最適宜生活溫度為28℃,20℃以上時,美洲大蠊活動開始頻繁。美洲大蠊具有外棲習性,通常在排水系統棲息、分布和擴散。在氣候溫暖的地區,美洲大蠊可全年在室外生存,例如垃圾箱、廚房、下水道、樹皮下等處。美洲大蠊活動范圍廣泛,也頻繁進入人類生活區域,例如屋頂瓦片下、閣樓以及室內廚房等地,尋找食物和水。

在我國,美洲大蠊通常生活在南方,但早在1998年的時候,就有人在北京下水管道中發現了美洲大蠊,2000-2005年,昆蟲專家發現,北京發現美洲大蠊的頻率越來越高,它們多見于小區垃圾堆、下水管道、室外公園等位置,也會出現在一些老舊小區中。

它們如何適應北方環境?

熊品貞推測,美洲大蠊確實有可能隨著快遞從南方來到北方。它們有可能在庫房的犄角旮旯和紙箱子中產卵,卵鞘長不過1厘米,看起來像一個縮小版的、有點兒干癟的豆莢,非常不惹人注意,但存活期卻非常長。如今物流如此發達,南來北往貿易繁盛,它們很可能搭著貨運物流、快遞紙盒等“順風車”完成了從南到北的“長途大遷徙”。

美洲大蠊的產卵習性不受晝夜節律影響,除了嚴冬之外幾乎都能產卵。另外,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北方的溫度也在逐漸升高,冬天又有暖氣,足以讓適應能力很強的大蟑螂在北方存活下來。

不過美洲大蠊需要的生存條件是高溫濕熱。北方室外并非常年高溫,冬季嚴寒遠低于大蠊的生存溫度,因此,美洲大蠊在北方戶外基本不可能完成完整世代,無法過冬。

而且北方室內又極為干燥,對美洲大蠊來說沒有水非常可怕。這也是為什么美洲大蠊雖然已經在北京、河北、山東、河南等華北地區“安家落戶”,但還不太容易進入室內、生存能力暫時有限的原因。

可廣泛污染食品,傳播疾病

美洲大蠊的活動往往會造成經濟損失,并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它常出現在工廠車間和商店,危害成品、半成品和原料。例如,在印染廠的退漿池,美洲大蠊吸食漿液,導致污染,并咬斷棉紗;在家庭住宅、旅館等地,美洲大蠊也會污染家用物品,如棉毛織品和草席等。

美洲大蠊可攜帶痢疾桿菌、沙門氏菌、蛔蟲、蟯蟲以及藍氏賈第鞭毛蟲卵等病原體。在中國南方,美洲大蠊不僅偷食食物,還會在廁所內聚集,取食糞便和痰液,成為各種病菌的重要傳播媒介。頻繁接觸美洲大蠊或食用被其污染的食物,甚至被其咬傷,都可能引起過敏反應,例如皮炎和氣管炎等。美洲大蠊的排泄物和蛻皮也含有過敏原,可引發皮疹和哮喘等癥狀。美洲大蠊的分泌物和糞便中含有致癌物質,長期接觸可能導致肝癌。

防治需要綜合手段

從環境方面來說,美洲大蠊喜陰暗潮濕的環境,對氣流較為敏感。因此,為減少美洲大蠊滋生,室內應經常開窗通風,并及時清理室內垃圾,保持室內整潔干燥。美洲大蠊通常在夜間活動,可通過縫隙和孔洞進入室內,因此應及時填補和堵塞地板、天花板和墻壁上的縫隙和孔洞,以有效降低室內美洲大蠊的數量。此外,美洲大蠊在卵期和若蟲期,常隱藏在床底、抽屜、書箱等處,需定期清潔家具,整理衣物和書籍,避免其滋生和繁殖。

物理防治也是防治美洲大蠊的常見方法,其中最簡單的是人工捕殺,即發現卵和若蟲后立即進行殺滅,可于夜晚在廚房等地開燈捕殺,也可采用堵塞法,例如用水泥、石灰等材料堵住家中的縫隙。此外,還需控制室內水源和食物,確保家中的水龍頭無滴水,降低廚房和衛生間的濕度,保持干燥。同時,妥善存放食物,避免直接暴露,減少食物殘渣,避免吸引美洲大蠊。

化學手段防治美洲大蠊的辦法也有很多。人們起初使用無機殺蟲劑,但效果不佳,很快被新的有機藥劑取代。市面上有多種針對美洲大蠊的殺蟲劑,如氯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可以選擇適合的殺蟲劑,按照說明書使用,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化學藥劑時要確保安全,避免對人體和寵物造成傷害。另外,殺蟲的化學藥劑往往存在抗藥性的問題,因此建議經常輪換使用不同的殺蟲劑。

還有一種辦法是生物防治,比如蜚蠊嚙小蜂就是一種寄生在美洲大蠊卵鞘內的寄生蜂,可有效殺滅美洲大蠊卵鞘,降低美洲大蠊種群密度,但該方法不適用于室內環境,僅適用于美洲大蠊的室外活動區域。

蟑螂為什么很難徹底消滅?

蟑螂可以說是與我們關系最密切,也最令人頭疼的昆蟲。它們有著一流的逃跑速度,其觸角能感受到輕微的氣流,一旦有動靜,拔腿就跑。它們每1秒內可以跑出1.3米,看起來雖然不遠,但這個距離已是它們平均身長的50倍。

它們的抗踩抗壓能力也很強。蟑螂的外骨骼是由許多重疊的板塊組成的,每個板塊由可以靈活移動的薄膜相連,這使得蟑螂可以輕松改變身體的形狀。它們不但能擠進不足自己身高四分之一的縫隙里,還能通過改變骨骼形狀,以承受高達自身重量900倍的壓力。所以,當你用拖鞋砸中一只蟑螂時,一定要檢查一下它死了沒有。

而且,蟑螂在若蟲時期還有“斷肢再生”的能力。華南師范大學的李勝教授團隊在一項研究中對一些蟑螂進行了截肢手術,觀察它們的斷肢再生情況。實驗分為一個對照組和五個實驗組,最輕的一組只截掉了胸肢的尾部,結果很快再生;最嚴重的一組截掉了整個胸肢,一部分蟑螂無法再生。這說明,美洲大蠊再生缺失肢體的能力和恢復程度,取決于創傷的嚴重程度。

蟑螂喜歡在下水管道、空調外掛機、電磁爐等設備以及各種孔洞中生活,這些地方很難清理到位,且它們的繁殖能力很強,藏在各個角落的蟑螂卵鞘等待下一輪新生,消滅一波又來一波,居民如果在家里發現了一只蟑螂,家里實際的蟑螂數量可能已經成百上千,很難將它們完全消滅。

蟑螂也能用作藥品和化妝品原料

不過,蟑螂并非一無是處,在一些特定場合還能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走進實驗室、制藥廠、化妝品公司,甚至在某些食品制造工廠,從讓人避之不及的“害蟲”,搖身一變,成為高效修復、抗菌、護膚、保濕乃至抗腫瘤研究的“明星原料”。

熊品貞說,美洲大蠊干燥蟲體是一種傳統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常用于治療手術刀口、口腔潰瘍等癥狀的某個藥液,成分就是美洲大蠊干燥蟲體提取物。還有的藥企研發美洲大蠊體內的抗腫瘤、促進組織修復等有效成分。

另外,一些牙膏、護膚品和化妝品中也使用了蟑螂的活性成分,比如抗菌肽,用于消炎、保濕和修復。當然,這些蟑螂從孵化開始就處于干凈衛生的飼養條件中,確保安全無污染。在四川西昌市,一家生物制藥公司還專門建了一個美洲大蠊養殖基地,目前住著36億只美洲大蠊,每天要吃掉10多噸食物。

來源:新京報、把科學帶回家、天津海關、紅星新聞

來源: 新京報、把科學帶回家、天津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