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南京古生物博物館舉辦第二十屆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2024年全國科技周暨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科普活動。當天,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建德市李家鎮(zhèn)人民政府等單位以及近200名公眾共同參與本次活動。
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副所長趙方臣首先從互動性高、體驗性以科研的深度與廣度等方面介紹了此次公眾科學日活動內容。并表示南京古生物博物館自更新改造以來已免費開放680天,參觀人次突破100萬人次,通過不斷探索合作運營的新模式,已取得諸多積極進展,獲得省、國家級榮譽超過50個。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將不忘初心,繼續(xù)發(fā)揮科研成果豐碩的優(yōu)勢,推出特色科普活動。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紀檢組組長、分黨組成員張建成代表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對本次活動的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并提出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作為中國科學院在江蘇的派出機構,在院黨組的指導下,應當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希望通過這次豐富多彩的活動,與大家一起走進生命和地球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總編輯郁寶平表示南古所與蘇科社一直有著良好的合作,共同出版了一系列獲得國家級榮譽的好書,如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遠古的悸動-生命起源與進化》等。在近年來的深化合作下,此次活動共同見證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學術著作——《青海省柴達木盆地新生代腹足類》的正式發(fā)布。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浙江省地質博物館與建德市李家鎮(zhèn)人民政府聯(lián)合主辦的《滄海遺珍-走進浙江建德李家生物群》特展于當天舉行啟動儀式。建德市李家鎮(zhèn)位于杭州市建德市西南部,在約3億年前到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時建德所處的華南板塊處在赤道附近,李家鎮(zhèn)當時地處邊緣海域,現(xiàn)今在該地其發(fā)現(xiàn)的化石門類以珊瑚、腕足動物、瓣鰓類(雙殼類)、腹足動物、頭足類、棘皮動物、魚類為主。特展由趙方臣、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館長王永棟、建德市文廣體局副局長王獻萍、建德市李家鎮(zhèn)黨委書記何洪宇、李家地質與化石科普基地首席科學顧問郭建崴、浙江地質博物館陳列展覽中心副主任呂劍共同啟動,該特展為期三個月。
當天,科技類學術著作《青海省柴達木盆地新生代腹足類》正式首發(fā)。《青海省柴達木盆地新生代腹足類》一書由南京古生物所和蘇科社聯(lián)合推出,由南京古生物所俞婷婷、李莎、房亞男和青海油田研究院隨源太、楊平、路艷麗的研究團隊聯(lián)合撰寫。這是一部系統(tǒng)研究青海省柴達木盆地新生代腹足類生物的科技類學術專著,也是目前柴達木盆地新生代腹足類生物研究第一部比較完整和全面的系統(tǒng)分類成果。趙方臣、郁寶平共同為新書揭幕。
隨后青藏科考紀錄片《穿越兩億年》舉辦首發(fā)儀式。該紀錄片由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聯(lián)合出品。作品將專業(yè)科學知識與紀實手法融合表達,近距離跟蹤拍攝科學考察全過程,展現(xiàn)最真實的科考風貌,使科考過程既富有生動性和趣味性,又具有廣泛的公共性。這也是古生物科學傳播領域中科學家團隊與紀錄片制作團隊的深度協(xié)作。由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董婷、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以春共同開啟穿越兩億年之門。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李忠秋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鑫分別帶來題為《鳥類多樣性及其保護》、《消失的“大印度”——來自青藏高原上的微小的海洋生物的見證》的主題科普講座。李忠秋教授從鳥類的定義及特征、鳥類分類及多樣性以及鳥類所面臨的威脅及保護等方面展開精彩的講座內容。李鑫副研究員則為公眾展示了微體古生物-放射蟲的定義、形態(tài)、研究方法以及如何根據(jù)對放射蟲的研究推測出在印度-歐亞大陸的碰撞過程中,曾經(jīng)印度大陸北部的“大印度”消失了。講座線上部分由青鳥新知、江蘇有線等平臺同步直播,觀看人次達10萬余人。
為響應公眾科學日,當天下午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特安排科普游、物鐘奇園-志愿者生物多樣性野外科考和科技周科普進校園等一系列“硬核”科普活動。有博物館的專業(yè)老師為公眾與志愿者們講述“演變中的地球,進化中的生命”為主題的地球故事;回到過去與李四光先生對話,感受地質古生物學科研究的發(fā)展變遷;走進實驗室觀摩實驗老師操作高精尖儀器,進入物鐘奇園野生動物保護基地投喂小動物的同時學習如何科學救助野生動物。希望這一系列看得見摸得著的深度科科普游能夠在他們心中撒下科學的種子!
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學與油氣地層應用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古生物學會、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聯(lián)合主辦;由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承辦;由建德市李家鎮(zhèn)人民政府、江蘇省科普作家協(xié)會、化石網(wǎng)、民盟江蘇省委科普工作委員會協(xié)辦;由江蘇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江蘇省科普場館協(xié)會、南京科普教育基地應用協(xié)會、南京市玄武區(qū)科學技術協(xié)會、北京微創(chuàng)博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支持。
來源: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