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吃菌子的季節,近日,湖南永州發生了一起悲劇,付先生一家6口因為吃了自采的毒蘑菇不幸中毒入院。6月9日晚,付先生5歲的兒子因中毒太深已不幸去世......是什么蘑菇毒性如此兇猛且不易辨別,“騙”過了一家人的眼睛?

一盤毒蘑菇“放倒”一家人

據報道,5月29日晚餐時,付先生一家人吃了在山上自采的蘑菇,到了次日凌晨,付先生和他的外公、外婆、母親、妻子、兒子6口人均出現嘔吐和拉肚子的癥狀,湖南省人民醫院醫生判斷,這是蘑菇中毒的表現,隨后6人都住進了ICU。付先生的一位親屬告訴記者,一家人誤食的是灰花紋鵝膏菌,毒性很強。

▲付先生一家所吃的蘑菇(受訪者供圖)

付先生5歲的兒子剛到醫院時,還對爸爸說:“爸爸,我很好,別擔心我。”但上述親屬說,孩子中毒太深,肝臟受損嚴重,醫院后來下達了病危通知書,需要馬上找到肝源進行肝移植。

6月10日,上述親屬向媒體表示,孩子因肝臟嚴重受損,沒能等到肝移植手術,已于9日不幸離世,醫院也向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5個中毒的大人在接受救治后均已脫險,在醫院觀察一陣后即可出院。此前,付先生在病床上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他很后悔之前去采毒蘑菇,他本來已經答應這個暑假帶兒子去看海了。

致命鵝膏菌曾奪走多條生命

“自采蘑菇結果全家中毒”的悲劇,幾乎每年都會上演。同樣是誤食鵝膏菌,去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一戶村民也因它一家四口都住進了醫院重癥監護室,醫生診斷他們為蕈類中毒(白羅傘),四人出現了肝功能損害、急性肝功能衰竭、凝血功能異常等癥狀。因病情嚴重,其中一名69歲的老人在入院五天后不幸去世。另外三人經過搶救,病情趨于穩定,隨后轉入了綜合ICU繼續進行透析治療。

鵝膏菌到底有多毒?資料顯示,鵝膏菌屬包含大約600個傘菌物種,包含一些世界有名的最毒菇類。云南疾控曾發文稱,劇毒鵝膏菌在云南乃至全國都是中毒致死率最高的一類毒菌,誤食毒菌中毒死亡90%由劇毒鵝膏菌所致。

▲幾種有毒的鵝膏菌。圖源:云南疾控

四川一家醫院的醫生表示,在毒蘑菇中毒病例中,含鵝膏類毒素的蘑菇致死率非常高,最為危險,這類毒素目前發現存在于三大類蘑菇:一,鵝膏屬,如致命鵝膏、赤腳鵝膏、淡紅鵝膏、黃蓋鵝膏等,這個屬的蘑菇外形有“頭戴帽、腰系裙、腳蹬靴”(除赤腳鵝膏無靴子)的特點;二,盔孢菌屬,這個蘑菇多在秋季出現,長得像“青杠菌”,長在枯木或富含木質的土里;三,環柄菇屬,肉褐鱗環柄菇與多見的含有胃腸道刺激毒素的大青褶傘長相類似,但后者出現癥狀迅速,前者一般大于6小時才會有不適出現。

肝損害型蘑菇有“假愈”表現

據了解,毒蘑菇中毒大致可分為急性肝損害型、急性腎衰竭型、溶血型、橫紋肌溶解型、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光過敏性皮炎7種。中毒事件中,胃腸炎型和神經精神型最為常見,而急性肝損害型和橫紋肌溶解型是主要致死類型。一旦中毒,輕者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及視力模糊、精神亢奮、錯亂、幻覺等精神癥狀;嚴重者可出現溶血、肝臟和腎臟損害,甚至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肝損害型蘑菇中毒后,人體會出現“假愈”表現,即胃腸道癥狀短暫減輕,當病人以為沒事了的時候,肝臟損害卻在悄悄迅速發展。

今年3月,東莞一名51歲的大叔和朋友飯后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被緊急送往醫院,初期予以對癥治療后癥狀好轉,令他以為自己只是患了普通急性腸胃炎,不以為意。第二天,異常指標忽然翻倍增長,病情發展迅猛,此時大叔才向醫生透露,就診前吃了野蘑菇,經查,那是“致命鵝膏”,進食50克菌體就能導致一個健康成年人死亡。

“‘致命鵝膏’屬于急性肝損害型毒蘑菇,潛伏期一般為10-14小時,初期消化道癥狀可一過性緩解,存在‘假愈’期。36至48小時后會出現黃疸、出血、凝血時間延長、膽酶分離、多臟器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情況。”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中毒救治中心副主任、重癥醫學科主任陳運超介紹,早期的胃腸道癥狀出現越晚,反而證明這并非普通的胃腸型毒蘑菇。肝損害型、腎損害型蘑菇含有的胃腸刺激毒素較少,胃腸道癥狀出現相對晚,相應的靶器官損害較為突出,但也正因胃腸道癥狀出現晚,甚至出現“假愈”,極易就醫延遲。

“過了‘假愈’期,出現黃疸以及嚴重肝功能不全再就醫,救治難度會顯著增加。”陳運超介紹。

牛肝菌類易引發中毒致幻

近年來,還有人出于獵奇心理,故意食用帶致幻毒素的牛肝菌類。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內科副主任醫師王福平指出,致幻類中毒屬神經精神型毒素反應,不僅可能引發幻視幻聽,還可能導致行為失控、跌落傷害等極端事件。“有患者曾在地鐵上試圖強行打開車門,所幸被家屬拉住未造成嚴重后果。”

最近云南就有一名男子吃野生菌后中毒致幻,躺在病床上隔空抓物,稱自己看到了鳳凰、八爪魚、水母、蜘蛛……

▲吃野生菌中毒畫面

毒蘑菇徹底烹飪熟了就能吃?

見手青是人們常吃的一種野生菌,它生食有毒,但經過合理加工、徹底炒熟后,是可以食用的。見手青“鮮”名遠揚,令許多人以為毒蘑菇只要徹底烹飪熟透,都是可以安全食用的。

其實不然。專家指出,部分毒素如牛肝菌中的致幻成分可被高溫破壞,但像鵝膏毒素即使徹底煮熟仍有劇毒。

“還有一個誤區是吃‘雜菌’。”王福平說,不同種類的菌子混合烹飪,如果摻雜其中一兩種毒菌,不僅難以辨別是哪種菌致毒,還會加重病情,增加治療難度。

這些鑒別毒蘑菇的方法不靠譜

我國蘑菇種類繁多,已知有毒蘑菇達500多種,其中含劇毒的有40余種。部分人認為可憑形狀、氣味、顏色等特征自行識別毒蘑菇,而實際上,即便經驗豐富的專家也需借助專業設備才能準確鑒別。

其實,很多流傳的鑒定毒蘑菇的方法都是不靠譜的,下列誤區一定要注意:

誤區一:顏色鮮艷的蘑菇有毒

僅根據顏色與形狀不能簡單判定蘑菇是否有毒,比如顏色鮮艷的橙蓋鵝膏是美味的食用菌,而一身雪白、看似安全的致命鵝膏則有劇毒。

誤區二:長在陰暗潮濕處的才有毒

所有的蘑菇都傾向于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跟毒性無關。可以吃的雞腿菇經常在牛屎等動物糞便上“綻放”;而包括白毒傘在內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長在干凈的林地上。

誤區三:與銀器同煮變黑的蘑菇有毒

毒蘑菇中的毒素多為生物堿,不會與銀發生化學反應。

誤區四:有分泌物或受傷變色的蘑菇有毒

不少毒蘑菇受傷后既不分泌乳汁也不變色,而部分食用菌,如松乳菇、紅汁乳菇掰開后會流出乳汁。

誤區五:蟲蟻不食毒蘑菇

一些對蟲蟻、果蠅無害的蘑菇卻對人有致命傷害,如部分劇毒的鵝膏成熟后易長蟲、長蛆。

菌類如何吃得放心、救得及時?

防范中毒,最關鍵的是從源頭做起。“不認識的、不熟悉的、不易分辨的菌子,絕不能食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祝良說,“‘頭上戴帽,腰間系裙,腳上穿鞋’的野生菌一定不要吃。”

相較于自采,選擇正規市場購買更為安全,同時烹飪也要有正確的方法。

正規渠道更安心:相較于自采,專業野生菌交易市場設有專家團隊篩查毒菌,并對商戶開展分揀培訓,能一定程度上將毒菌有效拒之門外;

烹飪禁忌要記牢:不要混炒,不同菌子混合烹飪,若摻雜毒菌,難辨毒源且會加重病情,且要炒透煮爛,建議拉長烹飪時長;

慎吃致幻菌:見手青、紅蔥牛肝菌等需謹慎食用,建議少量嘗試,切勿下酒,酒精可能加重毒素反應。

王福平提醒,如出現中毒癥狀:

立即催吐:大量飲用溫開水或淡鹽水,用勺子或手指刺激咽喉催吐;

盡快就醫:攜帶剩余菌子或清晰照片,方便醫生快速判斷毒素類型;

保留樣本:保留中毒人員食用的野生蘑菇樣本,供專業人員救治參考;

警惕假愈期:即使癥狀暫時緩解,也需留院觀察一段時間,避免肝腎衰竭等并發癥。

來源:央視網、央視一套、極目新聞、成都商報、四川疾控、新華社、云南衛健委、杭州日報

來源: 央視網、央視一套、極目新聞、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