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考生的
心理調適指南
隨著最后一場考試結束,考生們的心理狀態從長時間的緊繃轉變為瞬間的釋然。
考生從高度緊張到突然松弛,對考試成績的預期與實際結果的差異等等,可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考后放松心情絕不是“放縱心情”,“放松”與“放縱”雖只有一字之差,卻有本質的區別。家長要履行監管責任,多引導孩子參加社會實踐,多陪陪孩子愉快度過三個多月的“自由假期”。
接下來,考生們仍需面對成績查詢、志愿填報和等待錄取通知的“后高考時光”,這些時光帶來的心理挑戰同樣嚴峻,絲毫不遜于考前。這時候,是該選擇盡情釋放,享受難得的輕松時光?還是會因對未來的不確定而陷入迷茫和抑郁?
1
建立高考前,學生生活被學習計劃填滿,目標明確。考后突然失去規劃,不少人會感到生活失去重心,產生“不知道該做什么”的空虛感。刷劇、打游戲看似消遣,卻可能加劇無意義感,陷入“越放縱越焦慮”的循環。
2
等待成績的過程中,對分數和錄取結果的不確定性引發焦慮。部分考生會反復回想考試細節,過度猜測得失分情況,甚至因對結果的過度擔憂影響正常生活。
3
高考結束意味著新的人生階段即將開啟。選擇專業、規劃職業方向等問題接踵而至,許多考生因缺乏清晰認知,面對未來感到迷茫、無措,甚至對未知產生恐懼。
欣喜也好、悲傷也好、迷茫也好,都是正常現象。高考結束,考生們應當如何調適自己的身心,以確保在最佳的狀態下迎接新的挑戰?一起來看看這些能夠幫助你為身心“充電”的小妙招。
科學調節心態
1 建立新秩序,緩解空虛感
制定短期計劃:嘗試將考后生活具體化,比如制定“假期學習新技能計劃”,學習攝影、編程、樂器等感興趣的內容;或是規劃閱讀書單、旅行清單,讓生活重新充滿期待。
投入社會實踐:參與志愿活動、兼職工作或實習,既能積累社會經驗,也能在幫助他人、接觸真實工作場景中獲得成就感,填補空虛。
2 接納不確定性,應對成績焦慮
正念呼吸練習:當焦慮情緒襲來時,找安靜舒適的地方坐下,閉上眼睛,專注于呼吸。吸氣4秒,感受空氣充滿腹部;屏息2秒,再緩慢呼氣6秒,重復5 - 10次,幫助大腦從焦慮狀態中抽離。
認知重構:嘗試改變對高考的看法。告訴自己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而非終點。即使結果不理想,未來仍有無數可能。可以和家人、朋友傾訴擔憂,也可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3 探索方向,化解未來迷茫
自我探索與信息收集:通過職業興趣測試(如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性格測評(如MBTI)了解自身特質;同時,查詢大學專業介紹、就業前景等資料,參加線上線下的招生咨詢會,逐步明確方向。
與過來人交流:向在讀大學生、職場人士請教經驗,了解不同專業和職業的真實狀態,幫助自己做出更理性的選擇 。
給家長的話
1
考試成績的波動可能導致孩子有一些情緒,父母要認識到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要多傾聽,少說教,不橫加指責,多給孩子鼓勵和積極的反饋;適時調節自己的情緒,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鼓勵、支持孩子,讓他們感受到家人的陪伴,只要不自暴自棄,對自己有信心,繼續努力前進,人生也會成功。
適應大學生活也是考后考生入學前的心理適應,認識到人身開展的自然歷程和身心變化,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更快速的適應大學生活,在大學學習中,學生變成了主導者的心理準備。大學和高中初中不一樣,很多事情都是要靠孩子自己。
熟悉校園環境:如果想要孩子快速適應大學生活,可以先參觀一下學校,熟悉一下校園的環境以及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嘗試對他們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如“你能夠應對這個新挑戰”“你已經為大學生活做好了充分準備”等,能夠增強自信心和內在動力,讓孩子更加勇敢地面對未知的挑戰。
2
高考結束不是終點,而是人生新階段的起點。接納考后的各種情緒,積極采取調節措施,相信每一位考生都能在這個過渡時期找到內心的平衡,以更從容的姿態迎接未來。無論結果如何,這段全力以赴的奮斗經歷,都將成為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來源: 國家疾控局、上海閔行區精神衛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