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牙,醫學上稱為“齦上潔治術”,是通過專業設備去除牙齒表面的牙結石、菌斑和色素,預防和治療牙周疾病的常見口腔保健手段。

然而人們對于洗牙有著許多誤解,可能延誤口腔疾病的治療。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口腔科副主任陳世娟為大家科普如何正確洗牙。

誤區一:洗牙會讓牙齒變松

科學真相:牙齒松動的根本原因是牙結石堆積引發的牙周炎。牙結石長期刺激牙周組織,造成牙槽骨吸收,牙齒失去支持而松動。

洗牙僅是清除了包裹在牙根周圍的牙結石,使原本被牙結石“暫時固定”的松動牙暴露真實狀態。若不及時洗牙,牙周炎癥持續發展,牙槽骨會進一步破壞,加劇牙齒松動。

防治方案:通過規范牙周治療控制炎癥,部分牙齒松動情況可得到改善。

誤區二:洗牙會讓牙縫變大

科學真相:牙縫變大的本質是牙結石長期壓迫導致的牙齦萎縮。牙結石占據牙縫空間并刺激牙齦,引發炎癥和牙槽骨吸收,牙齦逐漸退縮。

洗牙去除牙結石后,被占據的牙縫暴露,而萎縮的牙齦無法自行恢復,因此視覺上牙縫變寬。若放任牙結石存在,牙周組織破壞會更嚴重,牙縫增寬和牙齦萎縮將不可逆。

防治方案:定期洗牙并維護口腔衛生,阻止炎癥進展,避免問題惡化。

誤區三:洗牙會損傷牙釉質

科學真相:正規洗牙采用超聲波潔牙技術,工作頭通過高頻振動震碎牙結石,全程接觸的是牙結石而非牙釉質。專業醫師會根據牙齒情況調整力度與角度,術后拋光處理可進一步平滑牙面、減少色素附著。洗牙過程中產生的水霧具備冷卻作用,避免局部溫度過高。

醫生提醒:值得注意的是,非正規操作(如功率過大、過度用力)可能損傷牙齒,屬于技術問題,而非洗牙本身的風險。選擇正規醫療機構,洗牙對牙釉質的影響微乎其微。

誤區四:健康牙齒不需要洗牙

科學真相:日常刷牙僅能清潔約70%的牙面,而牙縫、牙齦溝等隱蔽部位易殘留食物殘渣和細菌,逐漸形成菌斑并礦化為牙結石。

即便口腔看似健康,牙結石仍可能悄悄堆積。根據個體口腔環境差異,建議每6-12個月進行一次專業洗牙,以預防齲齒、牙周炎等疾病。

防治方案:定期洗牙是主動維護口腔健康的必要措施,而非患病后才需采取的補救手段。

誤區五:洗牙后牙齒會變白

科學真相:洗牙的核心目的是清潔牙齒、去除外源性色素(如煙漬、茶漬)和牙結石,恢復牙齒原本的色澤,而非改變牙齒本質顏色。對于外源性色素沉積,洗牙后牙齒會因色素清除而顯得通透,但對于內源性著色(如氟斑牙、四環素牙),洗牙無法改變牙齒內部結構的顏色。

醫生提醒:若需改善牙齒色澤,需通過冷光美白、瓷貼面等專業美白手段。明確洗牙的功能邊界,避免對其效果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

洗牙是預防和控制牙周疾病的關鍵手段,破除認知誤區、建立正確認知,才能避免因偏見延誤口腔健康維護。建議選擇正規醫療機構,遵循醫師建議定期洗牙,并結合日常刷牙、使用牙線等清潔措施,從根本上守護口腔健康。重視每一次專業清潔,是對牙齒長期健康的投資。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左巧娟

指導專家: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口腔科 副主任 陳世娟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左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