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王國里,很多動物和人類一樣,靠社交來生存和繁衍,所以它們之間的溝通特別重要。那些特別愛社交的動物,溝通方式也更復雜。比如,黑猩猩們會通過手勢和叫聲交流,大象家族則會用身體接觸或者低頻的叫聲來溝通。海豚,特別是瓶鼻海豚,它們的社會關系也很復雜。每個海豚都有幾個關系很鐵的小伙伴,還有更多關系沒那么親密的“熟人”,這和人類的社交圈子有點像。它們靠頻繁的互動來保持社交關系的平衡。

科學家早就發(fā)現(xiàn)海豚會用“標志性口哨聲”來告訴其他海豚自己是誰。不過,最近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口哨聲可能不只是簡單的身份標識,還藏著更多秘密。

在一項名為“海豚標志性口哨聲的穩(wěn)定性和變異性之間的平衡(Balance between stability and variability in dolphin signature whistles)”的研究中,海洋生物學家研究團隊通過長期觀察和分析,揭示了海豚標志性口哨聲中隱藏的復雜信息。這項研究不僅證實了標志性口哨聲在傳遞身份信息方面的穩(wěn)定性,還發(fā)現(xiàn)了其在頻率模式和結構上的細微變化,這些變化可能與海豚的情緒、社交情境以及其他環(huán)境因素有關。

紅海的“社交達人”——印太瓶鼻海豚(Tursiops aduncus)。攝影:Serguei S. Dukachev,2006年

海豚交流的時候會發(fā)出各種聲音,包括爆裂脈沖和口哨聲。口哨聲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每個海豚獨有的“標志性口哨聲”,另一種就是普通的口哨聲。海豚靠標志性口哨聲獨特的頻率模式來表明自己的身份。它們從小就會發(fā)展出這種獨特的信號,并且一輩子都不會變。當海豚和其他海豚互動的時候,它們發(fā)出的口哨聲里,有高達30%可能是自己的標志性口哨聲。不過,每個海豚發(fā)出的標志性口哨聲也會有一些變化,這就讓人產生好奇:這些變化是不是在傳遞除了身份以外的其他信息,比如情緒或者當時的情境。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2017年和2018年,研究團隊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布里斯班東部摩頓島附近,對一群印太瓶鼻海豚(Tursiops aduncus)進行了多次聲音記錄,并收集了很多同一只海豚發(fā)出的標志性口哨聲樣本,還使用了15年前從同一群體收集到的歷史數(shù)據(jù)。

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標志性口哨聲的頻率模式總體上很穩(wěn)定,但確實存在一定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在多年間都保持相似。這就說明,盡管標志性口哨聲的頻率模式編碼了身份,但它們也很可能在傳遞其他更多的信息,比如情緒或者當時的情境。

該研究的樣本量規(guī)模較小,所以還不能下定論,但初步結果表明,雄性海豚的標志性口哨聲的變化比雌性更多。這可能和它們在社交中的角色以及和其他海豚互動的方式有關。另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了一種類似標志性口哨聲的聲音,這種聲音會在幾個海豚之間共享。這支持了最近的研究發(fā)現(xiàn),海豚群體可能除了每個個體獨有的口哨聲外,還會有一些群體共享的獨特口哨聲。

那么,這些發(fā)現(xiàn)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首先,標志性口哨聲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具多功能性。它們可能在其頻率模式中攜帶了額外的信息,也可能在其結構的其他元素中藏著秘密。其次,雖然標志性口哨聲是個體習得的“標簽”,在某些方面類似于人名,但從它們傳遞的信息來看,更像是人類的面孔。

想想看,人類的面孔有固定的特征,用來表明身份,但同時,我們還能通過表情傳遞很多額外的信息,比如情緒和情境。海豚的標志性口哨聲也是一樣,它們在傳遞身份信息的同時,還能傳遞其他信息。

了解海豚的交流方式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它們在日益受人類影響的世界中所面臨的挑戰(zhàn)。以海洋中的噪音污染為例,這是海洋生物聲學研究者中很關注的問題,但卻很少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到人類的生活中,我們可能會覺得,生活在嘈雜的環(huán)境里雖然煩人,但還能正常生活。可對于海豚來說,刺耳的航運噪音就像使人類的世界突然變得模糊一樣。想象一下,如果人們不能認出別人的面孔或者看到他們的表情,我們將如何在社交中保持有效的溝通和互動,生活可能將會一團糟。

把海豚的關鍵信號——標志性口哨聲,看作人類面孔的信息等價物,可能有助于我們從海豚的角度去感受這個世界。

(注:本文僅代表資訊。不代表平臺觀點。歡迎留言、討論。)

編譯 | Sara
審核 | YJ排版 | 綠葉參考資料略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