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是第56個世界地球日,活動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4月21日,為深入普及地球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生態文明理念,講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攜手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以下簡稱“南京地調中心”)成功舉辦了“石語尋蹤”世界地球日主題科普宣傳活動。

在地球誕生于太陽星云的殘骸之中,歷經巖漿奔涌、地殼始現、板塊啟動、火山爆發和陸塊聚散等演化階段。各類巖石記錄了地球從混沌初開逐漸演變到生態宜居的全過程。觸摸這些堅硬的巖石,仿佛能感受到地球誕生時的熾熱與動蕩,中年時的冷寂以及生命爆發后的澎湃。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的精心策劃下,活動從地球46億年的演化歷程中選擇5個關鍵情景切片,連同相應時期的巖石、礦物和化石標本,勾勒出一條陸塊聚散與資源環境協同演化的主線,以“天演”之名寫下地球在星海中破浪演進的恢宏史詩。

歐亞大陸的最古老巖石——38.5億年的大別山木子店片麻巖作為早期陸核殘片,體驗過地球最初的動蕩,是連接地球的過去與未來的關鍵。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聯合南京地調中心、江蘇省地質學會、江蘇省地質局、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秦淮區科協/科技局、江蘇省科學傳播中心和中國南京礦博會等單位,組織機關事業單位、社區群眾、自然科學愛好者和中小學生等萬余人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參觀華東實物地質標本館和“天演”文化廣場,打卡歐亞最古老巖石,一窺地球脈動與生命興替之間和諧律動的奧秘。

活動還安排了四場主題科普報告。南京古生物研究所黨委副書記、副所長、研究員趙方臣、江蘇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二級巡視員史照良、南京地調中心副研究員洪文濤,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高級工程師柳勇分別以《走進遠古世界-動物起源與寒武紀大爆發》、《低空經濟的發展與應用探索》、《玄武巖之謎——地球演化的密鑰與月球上的中國紅》、《云嶺礦語---有色金屬王國》深入淺出地講述著地球的過來、現在和未來。

本次地球日主題活動,,南京古生物博物館與南京地質調查中心等單位緊密合作,互動創意環節聯動了“天演”地質文化廣場、華東實物地質標本館等自然博物館資源,起到良好的活動宣傳影響力和公眾參與度。通過科普講座、互動游戲、地質文創等形式,打造了一場沉浸式體驗,向公眾普及地球科學知識,吸引公眾關注地球科學與文化遺產,增強公眾對地球演變和自然資源的認知,并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通過本次活動順利的開展,也展示出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和南京地調中心的科研成果和創新實力,促進公眾與科研機構的互動與交流。

來源: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