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之死

《三國演義》書中寫道,張飛之子張苞死后,諸葛亮吐血暈倒,一病不起。

“孔明昏倒于地,眾將急救,半晌方蘇··扶病理事,吐血不止··吐血數口,臥倒床上,昏然而倒。”在去世前,又反復吐血,無奈天妒英才,諸葛亮只活了54歲就病死。

周瑜之死

作為諸葛亮的對家,三國時期最愛吐血的將軍,便是周瑜,被氣了七次,吐了七次血。

雍正之死

《甄嬛傳》里的皇上雍正,隨著劇情的需要,也多次吐血暈倒,直至吐血駕崩。

許多影視劇中,都有反復吐血和昏迷的情節,這些情節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讓我們來解密謎底。

反復吐血和昏迷,這是典型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表現。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見為潰瘍病出血、肝硬化出血、膽道出血、急性胃擴張出血,以及食管癌、胃癌等腫瘤引起的出血。

強烈建議給諸葛亮、周瑜、雍正來一次消化道的體檢,做一次胃鏡檢查。

如果還合并有以下的癥狀,建議把結腸鏡一起做了:

1. 便血或黑便。

2. 大便變細。

3. 持續腹痛或腹脹。

4. 便秘或腹瀉。

5. 放屁增加。

6. 體重無緣無故下降。

如果是做無痛的,那可以在睡夢中,胃鏡和結腸鏡一起完成。中國有句古話:

胃鏡和結腸鏡是消化內鏡的種類名稱。

中國消化內鏡診療中心安全運行指南(2021)指出,消化內鏡是診治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和篩查消化道早期癌的金標準,近年來在全國各級醫療機構和健康管理中心得到廣泛開展。

健康管理中心可在衛生行政部門的核準范圍內開展胃鏡、磁控膠囊胃鏡、結腸鏡,小腸膠囊內鏡等檢查技術。

可是,大部分人都對消化內鏡有害怕和抵觸的情緒。

周瑜可能會說:“我害怕難受”、“我害怕麻醉”。

諸葛亮可能會擔憂:“我害怕記憶力下降,影響我的千秋大業”。

張飛可能會說:“俺也一樣”。

其實,對于消化內鏡的害怕和恐懼很正常,也很普遍,這種害怕可能來源于對未知的恐懼,但是如果勇敢踏出第一步,將會發現無須恐懼。

體檢醫生和消化科醫生都會大聲地告訴你:

全國各地也多有報道,醫生自己給自己做胃腸鏡檢查。從而,讓更多的患者克服對胃腸鏡的恐懼。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消化內科于雙主任,在無麻醉的情況下,自己也給自己做了個胃腸鏡檢查。只是為了鼓勵更多的體檢者或患者,不要害怕和恐懼做胃腸鏡檢測。

在一檔節目中,有明星講述自己做無痛胃腸鏡的感受,他風趣幽默地說:我從40歲以后開始體檢的,然后愛上了全麻,全麻真的好舒服。醫生會讓吸一個氣體或者是靜脈注射,然后大概會睡半個小時。一開始會讓數到十,然后第一年我數到7,突然間有一股勁兒上來,就因為第一年不知道,就覺得,哇,這個也太舒服了。第二年我就要超過7,我今年一定可以超過7,看著它慢慢進入我的身體,然后就一二三,睡過去了。

如果張飛聽完他的描述,肯定也表示愿意嘗試一下。

胃鏡和腸鏡是現代醫學中兩種重要的內窺鏡檢查手段,分別用于診斷和治療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疾病。

胃鏡通過口腔插入一根柔軟而細長的管子。

前端裝有攝像頭和照明設備,能夠直觀地觀察食道、胃和十二指腸的內部情況,對于檢測炎癥、潰瘍、腫瘤等病變具有極高的準確性。

而腸鏡則是從肛門插入,沿著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進行檢查,同樣借助先進的攝像技術,幫助醫生發現大腸息肉、結腸炎、大腸癌等問題。

這兩種檢查雖然過程可能稍顯不適,但都是安全、有效的診斷方法,對于早期發現消化道疾病、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外大量研究數據表明,80%以上的大腸癌與腸息肉有直接關聯。盡管結腸息肉是一種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認為是一種重要的癌前病變(結腸息肉會癌變嗎?)。

結腸息肉演變為結腸癌需要 5~10年的時間,平均 10年左右。

對結腸息肉早預防、早檢查、早治療,可以預防結腸癌的發生。及時去醫院做腸鏡檢查,就有可能截斷結腸息肉轉為結腸癌的趨勢。

息肉鉗除后,也不能忽視復查。

什么時候復查腸鏡呢?

結腸息肉屬良性者,根除后 6個月至 1年復查 1次腸鏡,若沒有出現問題,2~5年后再復查1次;

結腸息肉屬惡性者,在根治后的 3個月、6個月、1年各復查 1次,若在這 1年期間沒有復發者,接著半年復查 1次,持續 5年。

在做無痛胃腸鏡以前,需要完成非常重要的準備工作。常見消化內鏡手術麻醉前準備(引自《常見消化內鏡手術麻醉管理專家共識2019》):

1.評估和講解注意事項

所有患者應在完成術前檢查后前往麻醉門診評估。

2.禁飲禁食

消化內鏡手術前禁食至少8h,禁飲至少2h。

3.現場核對再評估

當日由實施消化內鏡手術和麻醉的醫師及護士三方共同核實患者身份和內鏡手術方式,確認無誤后方可實施麻醉及消化內鏡手術。

為啥要做麻醉評估呢?

因為麻醉門診醫師需要對患者進行全身狀況、合并癥、器官功能等評估,重點關注困難氣道、反流誤吸的風險。

麻醉相對禁忌癥有哪些?

麻醉的相對禁忌癥: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如近期心肌梗死或腦梗死、嚴重的傳導阻滯、惡性心律失常、重要器官功能失代償、哮喘持續狀態、嚴重肺部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等。

有這些情況不能做無痛胃腸鏡檢查,

常用的全麻藥物有哪些?

可選擇依托咪酯或丙泊酚。

因此,建議 40歲以上人群,無論有無癥狀,都應該主動去做 1次消化內鏡檢查。

每5年查一次胃鏡,每10年查一次腸鏡。

早預防、早檢查、早治療,叫上親戚朋友,一起關愛胃腸道。

供稿單位: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

作者: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陳田、畢曉飛)

審核專家:李彥,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