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場的鈴聲停了,但無數(shù)家庭的心弦卻繃得更緊,真正的情緒考驗才剛剛開始。當分數(shù)成為橫亙在親情間的無形之墻,智慧的父母懂得:此刻,孩子需要的不是評判,而是能幫他穿越風暴的導航。湖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省腦科醫(yī)院)兒少心理科主任周亞男主任醫(yī)師指出:“高考結束了,但關于成長、接納與未來的關鍵考卷,才剛剛發(fā)到家長手中。”
一、第一張考卷:讀懂情緒背后的求救信號
1. 別讓“怎么可能?”成為第一反應
當分數(shù)不如預期,孩子臉色瞬間的慘白、靜寂的沉默,甚至爆發(fā)的淚水,都是內心崩塌的外顯。那句脫口而出的質疑或嘆息,無異于在傷口撒鹽。孩子接收到的不僅是失望,更是對“我付出的努力”的全盤否定。
2. “考得好≠松口氣”
高分家庭也別急著狂歡,因為有些考生歷經艱辛拿到頂尖分數(shù)后,也會在父母狂喜的擁抱中默默流淚:“我好怕再也做不到,讓你們失望。”巨大的成功有時伴隨著更深的惶恐,也許在表面的平靜或狂喜之下,可能藏著洶涌的自我懷疑。
3. 大腦的“暴風雨模式”
低分往往會給孩子帶來強烈的失望或羞愧感,能瞬間點燃大腦的情緒“警報器”(杏仁核),觸發(fā)應激本能——心跳加速、渾身發(fā)抖、情緒失控或徹底退縮等。這些問題不是孩子“不懂事”,是神經系統(tǒng)在高壓下的原始反應。此時,最無效的是講道理,最需要的是你成為他“失控大腦的臨時外掛”——一個冷靜、穩(wěn)定的錨點。
二、第二張考卷:從“裁判”到“領航員”的角色升級
1.首要答案:無條件的接納(安全港基石)
①行動勝于言語:一個堅實、沒有評判的擁抱,拍拍肩膀的沉默陪伴,比任何“沒關系”、“下次努力”都更有力量。讓孩子知道:“無論分數(shù)高低,你都是我們最珍視的孩子。你的價值,從不綁定在一張成績單上。”
②見努力的過程,而不僅是結果:“這一年你起早貪黑的樣子,咬牙堅持的勁頭,我們都看在眼里。這份堅持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睂⒔裹c從不可控的結果,轉移到可控的努力過程和展現(xiàn)的品質上。
2.關鍵工具:打破思維的牢籠(認知重構器)
青少年容易陷入“全或無”的極端陷阱:“考不上XX大學,人生就完了!”、“這次失敗,我就是個廢物?!奔议L可以用以下三句話,幫他撬開災難化認知牢籠:
①區(qū)分可控與不可控:“考試的難度、當天的狀態(tài)、甚至改卷的偶然性,這些運氣成分不在你掌控。但你付出的汗水、學到的知識、鍛煉的毅力,是實打實的,誰也拿不走。”
②拉長人生的鏡頭:問問孩子:“你敬佩的那些人(可以是親戚、名人、身邊的榜樣),他們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直達頂峰的嗎?”高考是重要一站,但人生是遼闊原野,路有千萬條。
③尋找多元價值標尺:“分數(shù)量不出你的善良、你的幽默感、你幫媽媽做飯的體貼、你堅持畫畫、音樂的才華。這些閃閃發(fā)光的碎片,拼成了獨一無二的你。”
3.賦能未來: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決策引導者)
①先疏情緒,再談規(guī)劃:允許并引導情緒宣泄——家長可以試試邀請孩子去湘江邊跑跑步,讓孩子把煩悶寫在紙上,然后我們把它“處理”掉等情緒疏導策略,情緒未穩(wěn)時談志愿,如同在暴風雨中校準羅盤。
②共同分析,信息護航: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解碼”成績單,譬如討論優(yōu)勢學科在哪?復讀的挑戰(zhàn)與機遇?下一批次院校的特色與前景?優(yōu)質職業(yè)院校的升學就業(yè)通道?留學的可行性?清晰客觀地分析利弊。更多的是提供選項,而非命令。
③提問引導,聚焦愿景:引導孩子從“我被分數(shù)定義”轉向“我主動選擇路徑”。譬如問出關鍵問題:“拋開分數(shù)和學校名氣,你希望大學四年后,自己成為一個擁有什么能力、處于什么狀態(tài)的人?哪個選擇最能幫你靠近這個目標?”
三、第三張考卷:穩(wěn)住自己,做定海神針
1.你的焦慮,是他的驚雷
孩子是敏感的接收器。你無意識的嘆息、緊鎖的眉頭、反復念叨的“要是當初……”,都在無聲放大他的恐慌。所以高考后,家長需管理好自身情緒,是給孩子最好的鎮(zhèn)定劑。
2.回歸生活,傳遞韌性
保持正常的生活節(jié)奏,該運動運動,該會朋友會朋友。讓孩子看到:高考很重要,但生活不只有高考。父母面對起伏依然從容的姿態(tài),是最有力的生命教育。你的穩(wěn),是他穿越風浪的底氣。
湖南醫(y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省腦科醫(yī)院) 聶斌
關注@湖南醫(y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 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