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計量大學“量子智探”學生創新團隊成功研發“量子糾纏智能拉曼光譜儀”,并與浙勘集團浙江浙勘檢測有限責任公司達成產學研戰略合作。
該設備不僅突破了傳統光學時頻共軛理論極限,還成功解決了復雜環境檢測的多場景兼容性難題。“這臺儀器實現了拉曼光譜儀的代際飛躍。”公司總工程師何蓮對測試的效果非常滿意。
量子糾纏智能拉曼光譜儀。受訪者供圖
作為一種重要的光譜分析儀器,拉曼光譜儀被廣泛應用。
其原理是由激光光源作用于樣品產生拉曼散射光,形成圖譜,從而分析化學成分及微觀結構。時間分辨率和頻率分辨率,是拉曼光譜檢測技術的重要參數。傳統拉曼光譜儀受限于光學時頻共軛性理論限制,信號采集存在“天花板”。就像用手機拍一輛飛馳的賽車,要么拍糊了,要么像素低。高時間分辨率和高頻率分辨率,二者“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三年前,林翔、章博樂和陸洲等幾名中國計量大學榮譽學院量新學院的學生在《前沿科技》課上突發奇想,“既然量子糾纏能突破經典光學極限,為什么不用它改造拉曼光譜儀?”于是,他們在實驗室搭建了一個簡單粗糙的光路模型,隔板外殼用的還是泡面的大紙盒子。誰也沒想到,這個被學生們戲稱為“紙盒實驗”的嘗試在迭代了47版方案后終于有了轉機。
團隊創新使用量子糾纏光技術,通過糾纏態光子對增強拉曼散射,同時捕捉到了負責記錄時間和事件的信號光子和閑頻光子信息。他們還將二維鉍烯材料鍍膜在BBO晶體上,代替傳統非線性晶體,成功解決了糾纏光源產生率不高和不穩定的問題。最終成功實現了時間和頻率的高分辨率,使頻率分辨率達到0.1波數每厘米、時間分辨率突破至20飛秒,將檢測精度提升了百倍。
“水中如果含有極其微量的有毒的孔雀石綠,用傳統方法檢測不出,用這臺儀器一查一個準。”浙勘檢測公司的工作人員說。
團隊在實驗室進行儀器調試及測試。受訪者供圖
傳統光譜分析主要依賴專家經驗或者軟件分析,誤判率高,根據樣品的復雜程度檢測時間從幾秒鐘到幾個小時不等。
“量子智探”團隊里人工智能、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們基于百萬級的礦物、生物分子光譜數據庫,開發了邊云雙擎光譜智能解析AI算法和計量溯源算法,研發出自適應動態學習系統,將數據分析處理速度縮短到了1秒以內,檢測結果的可靠性也大大增強。在浙勘檢測、海關等的檢測試用中,設備從混雜各種干擾的包裹內快速鎖定微量藥物殘留,準確率高達98%,較傳統方法提高了22.5%。
目前,高端拉曼光譜儀約90%源自進口。“希望同學們的成果能推動國產替代、降低檢測門檻。”團隊指導教師程芳透露,項目團隊的大學生們以第一發明人和第一作者身份,已獲10項國家發明專利、3件軟件著作權,并發表了6篇SCI/EI頂刊論文,論文單篇最高影響因子達21.1。
該團隊表示,接下來將繼續優化技術,推動設備的量產化,并與更多行業合作,深化在材料分析、化學檢測、醫學藥物檢測、環境監測、海關安檢與公安刑偵等領域的應用探索。
來源: 中國計量大學、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