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檢查日益普及的今天,超聲檢查憑借其便捷、無創等優勢,成為診斷疾病和監測孕期胎兒發育的重要手段。然而,不少人對超聲檢查仍心存顧慮:“超聲檢查有輻射嗎?”“孕期頻繁做 B 超會不會影響胎兒健康?” 這些疑問不僅關系著患者的健康選擇,也牽動著準媽媽們的心。接下來,我們將用科學依據為你揭開超聲檢查安全性的真相。
超聲檢查的原理:與輻射無關的“聲波探測”
超聲檢查,全稱“超聲波檢查”,其工作原理與我們熟悉的 “回聲” 類似。檢查時,超聲探頭向人體發射高頻聲波(超出人類聽覺范圍,通常為2-10兆赫),這些聲波在穿透人體組織過程中,遇到不同密度的結構(如臟器、血管、胎兒等)會發生反射,反射回來的聲波被探頭接收后,經過計算機處理轉化為圖像,醫生通過觀察圖像判斷人體內部是否存在異常。
與X 線、CT 等檢查利用電離輻射成像不同,超聲檢查不涉及放射性物質,不會產生電離輻射。簡單來說,超聲就像用 “聲波手電筒” 照射人體,通過接收反射回來的 “回聲” 繪制內部結構,而不是像 X 線那樣利用輻射穿透成像。因此,從原理層面來看,超聲檢查是一種安全、無輻射的檢查方式。
孕期B 超:臨床驗證的胎兒 “安全監測員”
孕期B 超是產科最常用的檢查手段,從孕早期確定妊娠位置,到孕中期大排畸篩查,再到孕晚期評估胎兒發育與胎盤情況,B 超全程為胎兒健康保駕護航。許多準媽媽擔心,頻繁的 B 超檢查會影響胎兒發育,甚至導致畸形或流產。但事實上,大量臨床研究和實踐表明,在規范操作下,孕期 B 超檢查對胎兒是安全的。
以國際婦產科超聲學會(ISUOG)為代表的權威機構指出,目前尚未發現診斷性超聲檢查會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超聲檢查的聲波能量較低,檢查時間通常控制在10-20分鐘,短時間的聲波作用不會引起胎兒組織升溫或損傷。此外,我國《產前超聲檢查指南》對不同孕周的B超檢查進行了明確規范,如孕早期確定宮內妊娠、孕11-13+6周測量 NT 值、孕20-24周進行系統超聲篩查(大排畸)等,這些檢查均是基于臨床需求設計,旨在及時發現胎兒異常,保障母嬰安全。
特殊情況與檢查規范:科學使用超聲的關鍵
雖然超聲檢查本身安全,但仍需遵循“合理且必要” 的使用原則。例如,部分醫療機構為滿足患者需求推出 “胎兒寫真 B 超” 或非醫學目的的頻繁檢查,這類過度使用可能會增加不必要的風險。此外,對于一些特殊情況,如早孕期陰道超聲檢查,雖然其圖像更清晰,但可能會引起輕微不適,需在醫生評估后謹慎選擇。
同時,超聲檢查的安全性還依賴于操作人員的專業水平。正規醫院的超聲醫師會根據患者情況調整探頭頻率、聲波強度和檢查時長,確保檢查在安全閾值內進行。因此,建議患者選擇有資質的醫療機構進行超聲檢查,避免在非正規場所接受不規范操作。
常見誤區澄清:消除不必要的擔憂
“四維彩超比二維更安全”:四維彩超本質是動態的三維成像,與二維 B 超原理相同,不存在 “更安全” 或 “更高級” 的說法。兩者在孕期檢查中各有側重,二維 B 超是基礎,四維彩超常用于孕中期胎兒外觀結構篩查,選擇哪種檢查需聽從醫生建議。
“孕期 B 超做多了會讓胎兒變笨”:這種說法毫無科學依據。胎兒智力發育受遺傳、孕期營養、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與超聲檢查無直接關聯。規范的 B 超檢查不僅不會影響胎兒智力,反而能及時發現發育異常,為干預治療爭取時間。
超聲檢查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醫學診斷工具,不產生輻射,在孕期合理使用能為母嬰健康提供重要保障。準媽媽們無需因不必要的擔憂抗拒檢查,應相信醫學科學,遵循醫囑,讓超聲檢查成為守護胎兒健康的可靠幫手。無論是疾病診斷還是孕期監測,超聲檢查都將繼續在安全的軌道上,為患者和胎兒的健康保駕護航。
武安市婦幼保健院超聲科 李慶華
來源: 醫藥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