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野生蘑菇生長旺盛的季節,山林間、草叢里,各式各樣的蘑菇紛紛冒頭。這些蘑菇有的色彩鮮艷,有的樸實無華,然而,它們之中隱藏著致命的“殺手”,稍不留意誤食毒蘑菇,就可能引發嚴重的中毒事件,危及生命。

桃源縣中醫醫院提醒:紅傘傘、白桿桿!路邊的野蘑菇不要采!

15種常見有毒野生菌:斑蘑菇、毒蠅鵝膏菌、鱗柄白鵝膏、黃角牛肝菌、硫磺色口蘑、潔小菇、紋緣盔孢傘、角鱗灰鵝膏菌、橄欖類臍菇、豹斑毒鵝膏菌、墨汁鬼傘、虎皮小牛肝菌、塊鱗灰毒鵝膏、微紅絲膜菌、赭紅擬口蘑、大鹿花菌。

誤食毒蘑菇,后果很嚴重!

誤食毒蘑菇的中毒癥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并且目前對有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不同種類的毒蘑菇所含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癥狀也多種多樣,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胃腸中毒型:最為常見,潛伏期較短,一般在10分鐘到2小時內發病。患者會出現劇烈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嚴重時可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昏迷、急性腎衰竭。

2.神經精神型:潛伏期約10分鐘到6小時,除了有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外,還以神經精神癥狀為主。患者可能會出現狂笑、手舞足蹈、產生幻覺,嚴重者出現譫妄、抽搐、昏迷等癥狀。

3.溶血型:潛伏期一般為30分鐘到3小時,誤食后先出現胃腸炎癥狀,隨后出現黃疸、血尿、急性貧血、肝脾腫大等,可引起急性腎臟損害。

4.肝臟損害型:這是最為兇險的一種類型,也是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類型。病情發展迅速,如搶救不及時,死亡率極高。毒素主要損害肝臟,導致肝細胞壞死,還可能影響其他器官功能。

5.腎衰竭型:腎臟為主要靶器官,急性腎功能衰竭可出現在攝入后3-14天,病死率達11%。毒蘑菇中的毒素經過腎臟排泄,對腎臟造成嚴重損傷。

這些原因,易導致誤食毒蘑菇

1.難以辨別:許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宏觀特征沒有明顯區別,甚至非常相似。一些可食用蘑菇與毒蘑菇可能生長在同一區域,混雜在一起,普通民眾很難準確區分。例如,亞稀褶紅菇劇毒,但它與可食用的變黑紅菇外形極為相似,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征難以辨別。

2.加工失誤:即使是無毒的野生蘑菇,如果加工過程中沒有煮透煮熟,食用后也可能發生中毒。比如,牛肝菌需要充分加熱才能去除部分毒素,如果烹飪時間不夠,就存在中毒風險。

3.錯誤認知:不少人輕信一些不科學的毒蘑菇識別方法,比如認為“顏色鮮艷的,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與銀器、大蒜、米飯一起炒或煮后變黑色的有毒”等。事實上,色彩不艷、長相平常的肉褐鱗小傘、秋盔孢傘等卻極毒;廣東毒性最大的致命白毒傘是純白色的,卻常被誤認無毒。

預防是關鍵,牢記“三不”原則

1.不采摘:踏春郊游期間,不要因為好奇或為滿足口腹之欲采摘山林、路邊的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野生蘑菇生長環境復雜,無法判斷其是否有毒。

2.不購買:勿在路邊攤販購買蘑菇,即使在正規市場上購買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不要偏聽偏信,輕易買來食用。一些商家出售的野生食用菌品種不純,可能混雜了不適宜食用的菌類。

3.不食用:家庭要慎食用野生蘑菇。集體聚餐、餐飲服務、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確保飲食消費安全。避免多種野生菌混合加工食用,防止不同種類的野生菌之間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毒素。

萬一誤食,這樣處理

1.立即就醫:一旦誤食毒蘑菇,應立即前往正規醫院就診,切勿延誤治療時機。就診前,可采用簡易的方法幫助中毒者催吐、導瀉,以減少毒素的吸收。比如,讓中毒者大量飲用溫開水或淡鹽水,然后刺激喉部,促使其嘔吐。

2.保留樣本:就診時,務必及時告知醫生野生蘑菇食用史,并提供蘑菇樣本或照片,供相關部門鑒定指導救治。這有助于醫生快速判斷中毒類型,制定準確的治療方案。對于病情嚴重者,請立即轉診至上級醫療機構就診。

野生蘑菇雖看似平常,卻暗藏巨大風險。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請遠離野生蘑菇,切勿心存僥幸。一旦發生中毒,務必及時就醫,選擇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救治。

在誤食毒蘑菇導致中毒的病例中,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腎臟損害,引發腎衰竭等嚴重并發癥,這時候就需要專業的腎病科進行救治。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桃源縣中醫醫院 腎內科 李艷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桃源縣中醫醫院 腎內科 李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