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5年高考大幕正式拉開,1335萬考生奔赴人生大考。

根據教育部此前公布的《202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全國統考于6月7日開始舉行,具體科目考試時間安排為6月7日9:00至11:30語文;15:00至17:00數學。6月8日9:00至11:30文科綜合/理科綜合;15:00至17:00外語,有外語聽力測試內容的一般應安排在外語筆試考試開始前進行。

21513514.jpeg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高考期間天氣如何?

赴考途中需注意什么?

考試一緊張就拉肚子怎么辦?

來看這份應考指南

注意防暑

南北多地高考遇“高烤”

高考期間(6月7日至10日),華北、黃淮、華南等地高溫天氣發展。

高溫核心區域將在山東、河南一帶,持續時間較長。其中,河北南部、山西西南部、陜西關中地區、河南大部、山東大部及蘇皖北部等地日最高氣溫可達35至38℃,局地40℃左右。

圖片

圖片來源:中國天氣網

在南方,華南等地高溫也較多,且相對濕度大,燜蒸感明顯,考生需注意防暑。

一旦中暑怎么辦?

進考場前,可以用濕巾擦手腕、脖頸降溫;通過飲用淡鹽水補充電解質,但別喝太多,避免頻繁上廁所。

如果出現口渴、乏力、多汗、頭暈、目眩、耳鳴、頭痛、惡心、胸悶、心悸、注意力不集中,體溫低于38℃,當心是先兆中暑。發現中暑癥狀后,立刻報告老師,別硬扛!

轉移到陰涼、通風環境,去除衣物,口服淡鹽水或含鹽電解質飲料,用濕毛巾擦拭全身降溫后即可恢復。

注意:如出現昏迷、痙攣、休克等嚴重癥狀,立即送醫救治。

趕考趁早

江浙滬等地需防暴雨

高考期間南方多地將現強降雨、強對流天氣,湖北、安徽、江浙滬、江西、湖南、貴州等地有暴雨,局地大暴雨,部分地區或現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

圖片

圖片來源:中國天氣網

考生和家長要及時關注天氣預報和預警信息,趕考趁早。

遇強降雨天氣如何應對?

1.帶好雨傘、雨衣等,將準考證等考試所需物品裝入防水文具袋

2.考生需特別關注實時路況,遇到積水路段應盡量繞行,不要貿然涉水,必要時可報警求助。

3.如遇強對流天氣,注意及時到堅固房屋內躲避,遠離大樹、廣告牌等。

緊張、腹瀉、暈車

忘帶身份證、走錯考場

......

遭遇這些情況該怎么辦?

如果心情緊張慌亂,醫生建議可采用“316”深呼吸法:吸氣3秒、屏息1秒、呼氣6秒,平復情緒;如果還是感覺心里不安,可配合“蝴蝶拍”動作;若身體不適仍未緩解,需及時告知老師及考場監考人員。

“蝴蝶拍”

動圖來源:央廣網

另外,腸道狀況易對情緒與專注力產生影響,同時情緒緊張也可能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形成“緊張性腹瀉”。

考試期間的飲食在保障營養的基礎上應注意避免腸胃超負擔,以清淡飲食為主,補充益生菌(如酸奶)、膳食纖維,忌高糖、高脂、辛辣,保持腸道菌群平衡,不要“過餓”或“過飽”。

為避免焦慮情緒引發腸道功能紊亂,出現腹痛、腹瀉等“腸易激綜合征”癥狀,可在考試前15分鐘通過閉眼做5-10次腹式呼吸緩解腸道痙攣,且需要保證充足睡眠,減少壓力和咖啡因攝入,睡前順時針輕柔按摩腹部也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調整腸道狀態。

如何應急處置?

可口服補液鹽,服用蒙脫石散,需要時可聯系監考老師就醫。

備好鋁碳酸鎂咀嚼片,嚼碎后含服見效更快;若疼痛持續超30分鐘,需及時就醫。

注意:所有藥物需提前與校醫確認,避免含咖啡因成分的止瀉藥。

暈車怎么辦?

可提前服用暈車藥,乘車前不宜過飽或空腹,可以適當提早起床,把早餐分成兩份,在家吃“上半頓”,到了考場附近再吃“下半頓”。這樣可以減緩坐車時胃部不適癥狀。乘車時盡量坐前排或靠窗位置,保持車內開窗通風,避免玩手機或在車上看書。

遇到以下突發狀況不要慌

走錯考場:

應立即向監考老師詢問自己所在考場的正確位置,再迅速趕往。

赴考遇交通堵塞:

考試當天,如遇交通堵塞,可出示準考證向警察尋求幫助。

忘帶或丟失身份證:

建議考生和家長關注各省級招生考試機構發布的提醒信息。例如,部分省份規定,如果臨時忘記攜帶身份證,需在考前向監考教師報告,經考點領導小組批準后可先參加考試,但在下場考試前要向監考教師交驗身份證。

注意:各科目開考15分鐘后,考生不得進入考點參加當場科目考試。

教育部特別提醒廣大考生:

一要認真閱讀《考生須知》等,嚴格遵守考試規定,提前準備并攜帶好有關證件以及必備的考試用具。

二要仔細核實確認考試時間、地點和科目,及時關注考試期間天氣、交通等情況,充分考慮考點安檢等因素,科學規劃出行時間和路線,預留足夠赴考時間。

三要誠信參加考試,不要攜帶手機、智能手表等各類無線通信工具及其他違禁物品進入考點(考場),如有攜帶需按考點要求統一存放至指定保管處,嚴格遵守考場紀律。

祝考生們:輕松應考

筆下生風,一舉奪魁

綜合來源:新華網、央廣網、國家應急廣播、中國天氣網等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